(六)最富想象的中秋詞
木蘭花慢
(宋)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為什么說辛棄疾這首作品是最富想象的中秋詞呢?這首作品把神話傳說、天文地理,都融進了作品當(dāng)中,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其在豪放詞方面的貢獻不亞于蘇東坡,而他本人也是一個文武全才,不僅能夠填詞作賦,而且能夠揮刀上馬,帶兵馳騁。辛棄疾年輕的時候曾投靠當(dāng)時的起義軍領(lǐng)袖耿京,做了一員大將,還曾為耿京追殺叛徒。當(dāng)時起義軍里面出了一個叛徒,叫義端和尚,此人因受不了起義軍隊伍的艱苦生活,趁機偷走耿京的帥印并帶著幾人逃跑了,耿京勃然大怒。義端和尚剛好是辛棄疾手下的一個小頭目,辛棄疾就向耿京立下軍令狀,說不把義端叛賊捉拿歸案,就提頭來見。結(jié)果義端真的被辛棄疾追趕上了,然后他當(dāng)場就把義端和尚斬首示眾,奪回帥印。辛棄疾是一個有著敢于上陣殺敵的豪氣的軍人。因此,在這首作品當(dāng)中,也可以看到辛棄疾的豪邁和浪漫。
為什么辛棄疾會寫這樣一首詞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在中秋夜,與詞人一同飲酒達旦的客人借著酒興突發(fā)奇想,說前人只有待月的詩詞,還沒有人以送月為題材,于是便有了這首嘗新的送月之作。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然后辛棄疾自問自答:“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里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在千百年前,詞人的大膽想象,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zhuǎn)的道理相近,也是他對大自然的追問。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后,詞人又針對有關(guān)月亮的自然現(xiàn)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系列疑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fēng)把明月送走了?隨著月亮的消逝,中秋也過完了。“飛鏡無根誰系?”詞人又展開想象,把月亮比作明鏡,明月高懸,千年不墜,是不是有神仙把月亮掛在天上的呢?“姮娥不嫁誰留?”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xù)對有關(guān)月亮的傳說陳述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疑問。“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jīng)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lǐng)起,是寫詞人的擔(dān)憂,如果月亮真的經(jīng)過海底,他真擔(dān)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詞人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辦呢?“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結(jié)尾兩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jīng)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jié),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fā)生任何問題,那么圓圓的月亮又為什么漸漸地會變成如鉤的月牙呢?這首作品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神奇的想象。
賞析:綜觀《木蘭花慢》,既未思鄉(xiāng)寄遠,也未懷古傷今,而通篇摹仿屈原“天問”體,就明月西沉之去向連發(fā)九問。自問自答,與眾不同。這一創(chuàng)格,表現(xiàn)出作者大膽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之藝術(shù)氣魄。該詞豪縱跌宕,讀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且多用散文句式入詞,使詞作更顯揮灑自如,不可羈絆。
(七)最深情的中秋詩
我們再來看看最深情的中秋詞——宋朝著名女詩人朱淑真的《中秋聞笛》,寫得深情萬種,哀婉無限:
誰家橫笛弄輕清,喚起離人枕上情。
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
朱淑真被稱為“斷腸詩人”,在凄苦、孤單、哀婉的生活氛圍中走完了她的人生。朱淑真為什么會有如此凄苦的人生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她所嫁非人。朱淑真的父母因為好攀高枝,不愿意把朱淑真嫁給她的意中人,而把她嫁給了一個官員。結(jié)果朱淑真的丈夫又是一個不求上進、平時好吃懶做的浪蕩公子。
丈夫無所作為,又人品不佳,給朱淑真的心靈帶來了很沉重的打擊。最終,她與丈夫離婚了。在古代,離婚被視為不守婦道,因此她離婚以后,在家里也遭到父母的冷遇。北宋末年,朱淑真流落到了當(dāng)時的首都汴梁,即現(xiàn)在的開封。到了開封以后,朱淑真的情況發(fā)生了好轉(zhuǎn)。因為當(dāng)時的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不僅精通文墨,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名噪一時的才女。魏玩知道朱淑真到了汴梁以后,把朱淑真招到府上。朱淑真就在曾布的宰相府里,度過了一段錦衣玉食的生活。
在宰相府里,朱淑真也碰到了她的意中人。因為古代的官員家里,都養(yǎng)了很多幕僚,其中有一位男子,與朱淑真年歲相仿,是一個文人學(xué)子,這個男子跟朱淑真很談得來,倆人過了一段如膠似漆的美滿日子。但是不久,因為金兵南下,汴梁失落,首都失陷,朝廷都搬到杭州去了。朱淑真與那名男子也失散了。然后,朱淑真又流浪回到了她的老家杭州。當(dāng)時,她的父母在杭州還是安定的,因為金兵沒有過來,所以她就在杭州度過了人生最后的歲月?;氐嚼霞乙院?,朱淑真又碰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加上家庭對她的不敬,父母對她的不愛,以及她對心目中意中人的向往,最后抑郁而終。
這首作品就是朱淑真回老家以后所寫。在中秋的夜晚,聽到一陣笛聲傳來,她就在想,笛聲是哪里來的呢?是誰吹奏了這么凄涼的笛聲呢?這讓她產(chǎn)生了許多過往與現(xiàn)在生活的對比,情人離別的痛苦再一次在她腦海中閃現(xiàn),讓她倍感孤苦、清冷和傷感。前面兩句是鋪墊,但也寫得文從字順,充滿詩情畫意。但最精彩的是后面兩句:“自是斷腸聽不得,非干吹出斷腸聲。”詩中說,她聽到的笛聲雖然很凄苦,但是如果在一般人聽來,它并不是斷腸聲,甚至是很舒緩的一段音樂。為什么在朱淑真的耳中,它就成了一種斷腸的聲音呢?其實是她在沒聽到這個斷腸聲之前,肝腸已經(jīng)斷了。也就是說,她早已肝腸寸斷了,因為愛情的打擊,已經(jīng)讓她無法自已,這種讓她心如死灰、肝腸寸斷的感覺是早就有了,并不是她聽到笛聲以后才產(chǎn)生的。詩人這樣描寫,讓整首作品的傷感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所以詩人才會有“自是斷腸聽不得”的體驗。
朱淑真去世以后,后人將她的詩作整理成冊,題名為《斷腸集》。因為她的作品很少有歡快的描述,都是一些凄苦、悲愴、傷感的場景描述。本詩最后兩句“斷腸”兩字的反復(fù)出現(xiàn),起到了前后呼應(yīng)的效果,同時也把朱淑真的哀怨人生表達得更加深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