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清冷的中秋詩
我們再來看一首最清冷的中秋詩——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是唐朝三大詩人之一,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作品沒有李白那么浪漫多姿,也不像杜甫那樣嚴肅拘謹,而是充滿了浪漫、瀟灑、曠達的風格。白居易的詩有一個特點:明白如話、老嫗能解,他的作品寫好之后,都要給老婦人看看,就是要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讀懂。所以,白居易的作品也是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詩體,他本身也倡導樂府改革,就是要讓詩詞作品寫得明白如話,沒有桀驁磨牙、晦澀不通的句子。白居易一生雖然也有過幾次貶謫,但是最終仍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官至刑部尚書。但是這首作品剛好是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馬時所寫。
在古代,九江是比較落后的地方,所以白居易從長安被貶到九江,心里有巨大的落差,覺得人生無望、仕途灰暗。白居易說:“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他想象自己前些年在曲江池畔、在杏園里過中秋。曲江池是長安的一處名勝,也是當時唐朝皇家園林,杏園就在曲江池畔,是達官貴人日常流連的地方。在曲江池畔、杏花園里,留下了白居易眾多的身影。“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今年的八月十五,白居易流落到了“湓浦沙頭水館前”,就是來到了江西九江一個叫“湓浦沙頭”的地方。此時此刻的明月,在白居易的眼里是一輪凄清、孤單的明月,而不再是長安天上的那一輪明月。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非常懷念自己在長安的生活,懷念他同朝的朋友,于是向西北望去,但卻看不見他的家鄉(xiāng),倒是他在東南的九江一年又一年地度過了中秋,度過了他的人生中最無奈的歲月??吹骄沤拿髟?,讓他對長安的明月倍感想念,所以他說:“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今晚的月光其實和以往的月光是一樣的,但因為賞月的地方發(fā)生變化了,所以他的心情就不一樣了。他的心情無人理解,就像昨天的風吹來,能夠給他帶來怎樣的體會,誰也無法知曉。這也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今夜清光似往年”,這句詩表達了今昔相似卻又不同的場景。相同的是月光依舊明亮,不同的是賞月人的心情、賞月的地點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樣的表達,讓白居易的孤苦無奈和清冷孤單表現(xiàn)得格外沉重,也讓我們感覺到白居易內心的失落與傷感。
賞析:此詩作于公元818年(唐憲宗元和十三年)中秋之夜,時白居易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居住潯陽。全詩以對比之手法,抒發(fā)物是人非、今昔殊異之慨嘆。昔日他流連于曲江杏園之畔,而今年卻流落在江州潯陽之間,無論環(huán)境亦或心境,都形成了極大反差。全詩通過昔之樂與今之苦、昔之歡與今之憂的鮮明比照,表露了他謫居生活的無奈和傷感。
(五)最經(jīng)典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是一首耳熟能詳?shù)淖髌?,這首作品是蘇軾在大醉之后所寫。詞人在酒醉之后,心情格外放松,想象無限展開,給我們帶來的也是浩瀚無邊、無拘無束的思想表達。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宋朝杰出詩人,他不僅在詩詞方面有獨到的造詣,而且在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同時,他在當官理政方面也有很突出的政績,被稱為千年一遇的奇人。他還是旅行家、美食家,他有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美食,比如像東坡肉、東坡肘子。所以,蘇東坡是真正的集古今文化于一身、具有杰出文化貢獻的千古奇人。
蘇東坡的這首作品為什么被尊為最經(jīng)典的中秋詞呢?我們可以稍微體驗一下,從中感受這首作品的精彩。這首詞里面有很多經(jīng)典名句,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首作品中有如此眾多的經(jīng)典名句,這是古今詩詞中難得一見的。因為一首詩當中只要有一句經(jīng)典名句,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視為傳世經(jīng)典。而蘇東坡這首詞中有著如此之多的名篇佳句,這種成就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所以,我們把蘇東坡的這首作品視為最經(jīng)典的名篇佳作,它千百年來一直屹立于詩詞的最高峰。
蘇東坡的文章可以和歐陽修媲美,被人們稱為“歐蘇”;他的書法可以和黃庭堅媲美,被人們稱為“蘇黃”;他的豪放詞開一代詞作之先河,可以和辛棄疾并駕齊驅,被人們稱為“蘇辛”。由此可見蘇東坡的不凡和超凡絕倫。
賞析:該詞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之夜。東坡時在密州。此詞由設問開篇,最易引人入勝。明月亙古便有,又何須再問?但東坡偏偏與眾不同,要多此一舉。于是詞中一切都在這一問之中緩緩展開……通觀全篇,佳構如林,警句迭出,極具審美價值。被普天下公認為中秋詞中絕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