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德巖:品讀習近平引用的詩詞典故(3)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2019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總結了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經(jīng)驗,并對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新一屆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其中第一點就是:“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特別行政區(qū)治理水平。古人說:‘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要適應現(xiàn)代社會治理發(fā)展變化及其新要求,推進公共行政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出自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原文為:“夫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故吳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強秦、韓也。”大意是,善于治國理政的人看到衣服破了就會縫補,看到河流決口就會堵塞。引申開來就是,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及時補救、及時解決,絕不會聽之任之,任由它釀成大禍。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政治經(jīng)驗,要求政治家在治理社會的時候既不能閉目塞聽,對社會問題麻木不仁;也不能抱殘守缺,以不變應萬變。而是要順時而動、順勢而動,及時回應社會需求,解決社會矛盾,引領社會方向。習近平主席引用這句話,就是希望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改革,適應現(xiàn)代社會治理發(fā)展的變化和要求,不斷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那么,這句話是怎么產(chǎn)生的?這里有一個大的背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國家治理中的很多智慧。剛才談到,這句話出自《鹽鐵論》。它實際上是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那次著名的“鹽鐵之會”的會議記錄。漢武帝時,因為與匈奴作戰(zhàn),為了籌措軍費,采納了鹽鐵專賣、均輸、平準、酒榷等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這些政策,雖然適應了當時鞏固西漢政權的需要,卻也給農業(yè)生產(chǎn)、中小工商業(yè)和百姓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與困難,因而引起了社會上的一些不滿和反對。漢武帝死后,這些政策的興廢存留,就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主政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在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令召開了一次“鹽鐵會議”。會上,以代表民間利益訴求的賢良、文學為一方,與以代表政府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就西漢武帝一朝的內外政策得失,特別是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經(jīng)濟政策展開了一場大辯論。這關乎國家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政策。會議歷時四個月,由于鹽鐵官營存廢問題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于是人們稱其為“鹽鐵之議”或“鹽鐵會議”。三十年后,桓寬根據(jù)當時的會議記錄,整理成《鹽鐵論》。該書共60篇,雖以“鹽鐵”為名,但實際上涉及了漢武帝一朝的經(jīng)濟政策及相關的政治、軍事、文化思想等全部重大問題,包含了很多豐富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

而習近平主席引用的“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這句話,出自其第56篇《申韓》。所謂“申”,指的是法家的先賢申不害;“韓”,指的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這一篇討論的核心有兩個:一是到底以儒家的仁愛治國,還是以法家的法術治國的問題;二是對待漢武帝的政治遺產(chǎn),是基本予以否定,代之以周孔之道,還是查漏補缺、及時修補的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賢良方正認為,應該全面推行周孔之道,否定漢武帝政治遺產(chǎn)中法家的治國思想。而桑弘羊則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太過迂闊而遼遠,漢武帝的治理雖然有問題,但并不需要徹底否定,而是要查漏補缺、修改完善。所謂“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就是桑弘羊在這個語境下說出的。

我們說,漢武帝表面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實際上是“陽儒陰法”,也就是儒家為表、法家為里。而這一治國策略的形成,是春秋戰(zhàn)國、秦漢以來幾百年社會實踐選擇的結果。在戰(zhàn)國七雄的爭霸中,法家、墨家、道家、兵家、儒家等都為結束紛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最終是選擇了法家主張的秦國獲得了勝利。但秦國的二世而亡,也暴露出法家的嚴重不足,于是在漢朝初期,又轉而在基本繼承秦制的基礎上加入了黃老之術。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黃老之術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而經(jīng)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學說就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并在實際政治層面的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偟膩碚f,漢武帝留下的政治遺產(chǎn),是漢朝幾代皇帝甚至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數(shù)百年政治實踐的積淀,是多方政治勢力博弈、多年政治生態(tài)演化的結果。由此可見,桑弘羊“弊則補之,決則塞之”的主張,無疑是更切合實際的主張。

而觀察后世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也從實踐層面上證明了“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這一主張的正確性。“鹽鐵會議”之后,霍光部分采納了賢良方正的一些主張,比如免除部分賦稅、徭役,降低鹽價、取消酒榷等,但對鹽鐵專賣等政策還是予以了保留。因此,在霍光主政后的若干年,就出現(xiàn)了“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局面。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漢之間的“王莽改制”。王莽信奉儒家的思想,主政后就以《周禮》為藍圖“托古改制”,在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經(jīng)濟狀況已經(jīng)完全和周朝初年不一樣的狀況下,向著這部儒家經(jīng)典所描繪的古代理想社會大踏步地倒退。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王莽的改制,不僅沒有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國滅身死。

由此可見,國家治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事件,希望從單一理念出發(fā),一勞永逸地解決治理中的所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此,睿智的政治家既不否定作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的儒家的基本理念,同時也強調法家學說在富國強兵等政治實踐中的實際作用,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今天看來,“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依然有著極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這就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優(yōu)秀的社會管理者要與時俱進,但這絕不意味著對以往正確且已經(jīng)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的輕易否定,而是要從實際出發(fā),積極穩(wěn)健地進行改革。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30多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的成功舉世公認。當然,‘一國兩制’的制度體系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我們堅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國兩制’實踐發(fā)展得更好,把‘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別行政區(qū)治理得更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勢不可擋,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同發(fā)展、共繁榮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趙葦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