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社會> 正文

黃翯青:【家長課堂】幼兒情緒管理的意義與策略(2)

三、情緒是否有好壞之分?

主持人:黃老師,剛才聽到您在這一段表達里特別提到有積極情緒,也有消極情緒,但您并沒有用好壞對情緒進行劃分。而生活中經(jīng)常有人說“今天我的情緒很好”或“這個孩子的情緒老是很壞”,您認為情緒到底有沒有好壞之分?

黃翯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至少我特別堅定地這么認為。情緒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是人目前的感受。我現(xiàn)在覺得比較舒服或很不舒服,它是讓我們認識自己情緒的標簽。

消極情緒的發(fā)生真的不是一個問題,它只是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你現(xiàn)在需要關注了,遇到問題了。不知道各位觀眾,也包括主持人有沒有看過迪士尼的一部電影,叫《頭腦特工隊》。電影中,每個人的大腦里都住著五個情緒小人,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五種基本情緒。電影里也出現(xiàn)了假想的一幕,情緒小人離開了大腦,這時候人就沒有情緒了。大家認為的壞情緒離開我們之后會是什么樣呢?當一個人沒有了恐懼的情緒,他對很多潛在危險信息就不懂得回避。電影里的小主人公離家出走,在黑夜搭上一輛陌生的大巴,去往一個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了憤怒的情緒,就算別人激怒他,他也沒有要反抗和保衛(wèi)自己的意識。那么其實情緒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在保護我們遠離潛在的危險。

再比如說悲傷情緒,悲傷情緒也是我們適應人際環(huán)境的一種工具。當我們悲傷時,其實是在召喚同伴、父母,向他們表明我很難受,需要得到撫慰和關注。電影中的主人公在表達不開心的情緒時,他周圍的整個環(huán)境都被他的情緒影響了。我們可以意識到,情緒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解決問題、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

怎樣用好情緒這個工具是個學問,需要孩子在成長和家庭教育過程里一步步學會。現(xiàn)在在整個社會的情感教育里,有些個體遇到問題,處理起來是有欠缺的。好多人不是在體驗和感受情緒,而是當情緒來時就被情緒的浪潮給淹沒了,經(jīng)常是發(fā)了一通火之后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發(fā)火,回頭一想覺得也沒多大事。這說明不是情緒本身有問題,是我們在表達和調(diào)節(jié)情緒上出了問題。

四、了解幼兒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心理機制

主持人:您說得非常好。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要做情緒的主人,不能做情緒的奴仆”。所以剛才黃老師也提醒我們,其實情緒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工具,是人在進化和選擇過程中身上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種生物特征,從這個角度講,它是自然而然帶著的,而且有利于我們應對未來的生活和世界,所以它本身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好壞之分。我們之所以有時會用好壞來形容它,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對大人產(chǎn)生了影響,所以我們給它貼上了一個標簽。

剛才黃老師的發(fā)言可能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家長,首先自己學會建立正確的情緒觀是比較重要的,就像搞教育需要有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一樣。

我特別想請教黃老師,也不知道韓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問題,孩子哭鬧,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你自己的火一下上來了,面對這種問題怎么辦?

韓老師:剛才您說要做情緒的主人,其實我覺得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是孩子情緒的奴仆,完全被他控制了。如果孩子從幼兒園出來特別開心,我們自己都可以開心一整天。比如最簡單的送孩子去幼兒園,從小班到大班,我們經(jīng)歷過孩子在幼兒園門口不舍得離開,又是黏著媽媽又是叫抱,這其實就是情緒的表現(xiàn)。很多家長就會流著眼淚離開,自己一天心情都不好。最近他們大班了,我送的時候他們頭也不回就走了,我覺得這樣也還蠻好的。所以家長很多時候都是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的,我曾經(jīng)就有過這樣的例子。

孩子因為一個負向激勵,可能是給他減分或者是其他什么,就崩潰了,滿地打滾哭鬧,而且是當著很多人的面,不管你怎么共情,怎么開導都解決不了。最后我也崩潰了,就可能會給他一些小暴力。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自己是很后悔很后悔的,因為我知道這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也盡量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現(xiàn)在孩子長大以后稍微好了一些。

我們家有兩個小孩,這些都是我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就稍微多說一點。作為一個媽媽那種心情就是聽不得孩子哭,但是我抱著一個,這個不哭,那個在哭,如果我再把這個放下抱那個,這個又會哭,就是孩子在嬰兒期就有很大的表現(xiàn)欲。當時月嫂特別逗,她說你看那個男孩,剛出生大概三四天回家,他閉著眼睛哭,然后抬眼瞅一下,有人沒有,有人就繼續(xù)閉著眼睛哭。所以出于對孩子的愛,很多時候我都是受他情緒影響的,這一點家長真的很難控制。好多理念說孩子哭就讓他哭,西方有這種說法,我們的朋友中也有這樣的家長。但我也聽過一個老人說,讓孩子哭就是無能的表現(xiàn)。就是孩子哭必須得去哄著抱著,兩代人之間產(chǎn)生了育兒的隔閡,這個問題到底應該怎么去界定?到底他哭的時候我們是讓他一直哭著,還是放下這個抱那個,還是以什么方式及時去安慰,這個真的很難。

黃翯青:每個媽媽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母子連心,孩子一哭自己的整顆心都被牽動了,這種感受當過媽媽的人都非常清楚。話說回來,孩子會哭跟他的年齡有一定關系。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嬰兒階段叫作全能自戀期,對這時候的孩子來說,哭聲是他的一個武器。他不是特別能夠理解自我和他人,但他需要隨時去確認有沒有人關注我,有沒有人會回應我的需求。

韓老師:抬頭看一眼,這個就是才幾天大的孩子。

黃翯青:這么小的一個嬰兒就會確認身邊有沒有人在關注自己。

主持人:他為什么會這樣呢?

黃翯青:這跟他的生存相關聯(lián),也是人家的一項生存本能。在小嬰兒階段,他完全把自己的生存和父母的關注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他的哭聲也具有極度牽心的功能,讓媽媽的心跟著跳動起來。我個人還是主張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及時、敏感的反饋。

其實現(xiàn)在也有由著孩子哭的情況,剛才您也提到了。還有挺多的社會機構號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培養(yǎng)出一個不哭不鬧的“好孩子”,比如什么延遲滿足法,我就是不滿足你,等你乖了再滿足;再比如哭聲免疫法,就是你哭我不搭理你。這些辦法在嬰兒期使用,我是舉雙手反對的。孩子可能會獲得一些暫時的,像條件反射一樣的訓練,他確實不那么急切地需要你的擁抱了,但這時他內(nèi)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

換位思考一下,當你什么能力都沒有,處在一個只能靠父母來幫助的境地,這時候父母卻在訓練你,就是不回應你的要求,那你的內(nèi)心是不是非常絕望?我們說心理學里的母嬰關系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是有影響的,帶著對父母最早建立的不信任,將來孩子一輩子都會安全感缺失,不相信自己的需求會被接納和滿足。

一些書上說,能做到延遲滿足的人一定得到過充分認可,他知道只要現(xiàn)在努力,將來就有,延遲了就能滿足,這其實是很有安全感的表現(xiàn)。人只有在小時候被父母很敏感地對待過,被父母充分接納和滿足后,未來才能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就像我們趕飛機時不那么著急,乘公交車時特著急,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飛機上有我們的位置,不會有缺失感。但如果從小就被用剝奪的方式訓練你不要做出反應,那么其實你的表面和內(nèi)心是有落差的。心理學里的行為主義比較贊同用這種方式去訓練,但行為主義創(chuàng)始人約翰·華生的幾個孩子都沒能獲得幸福,一個孩子自殺了,一個后來抑郁了,出了精神問題。我想其實幸福的根基在母嬰關系當中就得到了隱藏。

您剛才說到孩子有時會有激烈的情緒爆發(fā),可能是在更大一點的時候,比如說兩三歲。

韓老師:對。我記得最典型的一次,我們要出門,挺著急的,尤其奶奶更著急。孩子要穿鞋、穿衣服,我就幫他把衣服拉上,然后人家自己拉下來,重新穿一遍,也不管你有多著急。很多人說你越急對孩子影響越不好,可是時間在那兒卡著呢,他的思路在玩具上,有時候你叫他,他是聽不到的。等你把他叫回來,已經(jīng)很著急了,他還一定要自己拉拉鎖,一定要自己來做。

黃翯青:這個情況在兩三歲左右發(fā)生。原來我遇到一個孩子,媽媽給他的餅干就碰掉了一個角,他就不能接受,一定要一塊和他想象的一模一樣的完整的餅干,否則就用很激烈的方式表示抗議,比如打滾等等。首師大幼兒園里有個孩子,你要是幫他把水龍頭擰開,他就不干了,一定要調(diào)到一開始水流一根線的狀態(tài)才滿意,他要自己控制那個水。兩三歲甚至更大一些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問題頻發(fā),有時很刻板,有時很固執(zhí)。

 韓老師:對,就是特別無理由。

黃翯青:我們挺不能理解的。還有一定要自己開門,不自己開門就不進門,在門口躺著的。他自己開門又夠不著門鎖,媽媽就半蹲著,看著孩子站在自己的腿上。孩子慢慢、慢慢地開門,開了很久,媽媽直接崩潰。要進門,堅持自己開門,其實背后有孩子成長的信號,我們一方面很困擾,一方面也為孩子的成長點贊。

我們常說“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這個時候孩子掌握了一些新本事,解鎖了一些新技能,又會走又會說又會擰,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性,想要自己動手體驗更多世界上的小竅門。如果得不到尊重,他的情緒表達的技能就沒法得到發(fā)展。很多時候,孩子很聰明,從和父母的拉鋸中他就能意識到情緒的用途。

 韓老師:對,有時候他是裝的。

  黃翯青:例如你不在跟前他就不打滾了。

 韓老師:對,我們奶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在的時候好著呢,你一在就完了”。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

主持人: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韓老師:對,媽媽不愛聽這個話,但仔細一想說明孩子跟我要好啊,是吧?

黃翯青:對,說明他能從你那兒能得到撫慰和關注。我看到過一個視頻,媽媽在做飯,孩子在哭鬧,媽媽走到廚房,孩子就換到媽媽面前打滾,等媽媽回到客廳,他又換到客廳打滾。這說明孩子非常聰明,他有他這樣做的理由,比如有了自主性要求,想自己來,但不懂得怎樣用語言表達。他的語言雖然萌發(fā)了,但還很笨拙,不懂得溝通交流,偏偏家長又絕對強勢的話,孩子們就會使用哭鬧的方式。

責任編輯:楊雪校對:吳自強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