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孟子的哲學論證
孟子最偉大的哲學論證是《孟子·盡心上》。其中,“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包含了孟子最核心和最關鍵的論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論證,也是主體性哲學。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講的是心,這是孟子非常關鍵的一段論述,從上下文看,這里講的是大人、小人的分別。這段分析的重點在于,孟子強調了感官和心的不同。“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蔽于物”呈現(xiàn)出耳目的遮蔽性。感官的第二點是被動性,“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所以“思”的反面是遮蔽性和被動性。那么反過來,“思”就是超越遮蔽的和主動的,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超越性和主動性互為表里,主動性就體現(xiàn)為不斷超越。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就說明“思”與“所思”的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必然而非偶然的。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思”與“所思”的對象是必然關系而不是偶然關系?那就是“思”與“所思”的對象是內在關聯(lián)而不是外在關聯(lián),更簡單直接的回答是“思”與“所思”對象的同一。只有“思”與“所思”的對象同一,才能“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我們再來看“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段的核心論證在哪里?首先,要注意到這兩句話句式的不同,第一句“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是判斷句,也就是直接的同一,“盡其心”就是“知其性”,而不是通過“盡其心”達到“知其性”。第二句“知其性,則知天矣”中間有一個推理的過程。“盡其心”就是“知其性”,即:“盡其心”就是充分發(fā)揮出“心”的功能,而“心”的功能就是人的主動性。當人充分發(fā)揮出自己“心”的功能,也就是“心”的主動的、能動的、活躍的傾向的同時,人的本質傾向也就是人性就充分呈現(xiàn)出來了。為什么說“思”與“所思”的對象同一?當人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主動性,人的本質傾向就呈現(xiàn)出來了,而人的本質傾向就是人的主動性。但是,人的主動性、本質傾向又是人的“不得不”。因此,人的本質的主動性同時就是人的本質的被動性,因為人的主動性是人“不得不”主動。
有人說“中國哲學不分析”,那只是因為這些人的分析力不夠,看不懂;有人說“中國哲學不論證”,實際上中國哲學家的文字都非常簡潔,因為竹木簡的書寫成本太高,文字必須高度濃縮,思考和論證的過程必須濃縮在幾行字當中,甚至就在結論中略加撥轉,其實就是中間的幾個字,甚至是句式的不同,就已經呈現(xiàn)出了他們思考和論證的過程。
最后,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就是要以最莊重的態(tài)度面對中國哲學,面對中國哲學家,面對中國哲學的偉大經典。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