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與好朋友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的小格局志向相比較,諸葛亮則是追慕歷史上齊國名相管仲和燕國名將樂毅的豐功偉績,以求出將入相、治國安邦,輔佐明君于亂世,建功立業(yè)于當下。他的胸懷天下的遠大志向在讀書期間就顯現(xiàn)出來了。
諸葛亮讀書、交友都與其遠大志向有關。當然,也是與他的家風傳承密切相關的。如果沒有先祖諸葛豐以及父親諸葛珪對他的教育,哪有后來的諸葛亮?
諸葛亮這種“觀其大略”的學習方法與明志修為之功相結合,產(chǎn)生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隆中對”即其杰出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著名的“隆中對”,千古名對,怎么來的?他的讀書方法、遠大志向就是“隆中對”得以產(chǎn)生的基礎。
關于“三顧茅廬”情節(jié),《三國志》的描寫極為簡單:“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三國演義》則是集中兩回篇幅(第36-37回),極盡鋪墊之能事,洋洋灑灑抒寫宏文。
劉備率關羽、張飛兩次前往隆中,未見諸葛亮真容,由此引發(fā)一系列戲劇性場景。當?shù)谌谓K于相見時,劉備真是喜出望外,急于咨詢天下大事。而諸葛亮卻賣起關子,先要聽聽“將軍之志”,然后再談天下大計。先聽聽將軍有什么志向,言外之意,你有多大志向我就給你出多大主意。志向大了我才跟你干,才給你出主意。
于是,在確認劉備有光復漢室、救民于水火的宏愿時,諸葛亮才分析天下大勢,甚至還有西川五十四州戰(zhàn)略地圖的展示。他將“據(jù)蜀、聯(lián)吳、抗魏”的大戰(zhàn)略即“隆中決策”和盤托出,還指出:“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由此奠定了西蜀崛起之基石,其意義極為深遠。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于草堂吟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自豪情調(diào)畢現(xiàn)??梢韵胂螅@篇《隆中對》,是諸葛亮“觀其大略”之學習方法的結晶,是他長期進行調(diào)查研究、深入思考的成果,當然,也是他濟世有為、忠心報國的心血凝聚。所以,《隆中對》是和他的家學傳承、讀書方法甚至交友密切相關的,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篇作文。
而劉備“三顧茅廬”,以光復漢室的宏愿和實踐“仁政德治”的理想期盼,隆中求對,成就千古求才之典范,大大彌補了后起之不足。確實,與曹操相比,劉備沒有占天時。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候”,他代表朝廷,擁兵百萬。而孫權在江東三世經(jīng)營,國家很富裕,偏安一方,軍閥割據(jù),占地利。劉備什么也沒有占著,可以說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到處闖蕩,最后只好自己想辦法闖天地了。所以,劉備先天是不足的。但是得了諸葛亮以后,就不一樣了,事業(yè)發(fā)展很快。
在后來與劉備結成“明君賢相”的人生征途中,諸葛亮從來沒有動搖過自己的志向和信仰。白帝城托孤時,劉備甚至讓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自立為君,讓兒子“父事丞相”,這并非藏有多少隱秘心理,因為劉備對諸葛亮的忠誠已經(jīng)完全了然于心。事業(yè)目標的一致性,遠遠超越了君臣關系的名韁利鎖。
諸葛亮由一隱居士子起而大展宏圖,成為漢末三國時期最具智慧光彩和神奇故事的人物。其人忠貞、“正而有謀”,故此受到民間與歷代統(tǒng)治集團的普遍認可。
諸葛亮忠貞而智慧的形象,同樣符合歷代統(tǒng)治階級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知恩圖報;忠于劉備,白帝托孤,輔佐新主,從無叛逆之心。清代納蘭性德有詩說:“永安遺命分明在,誰禁先生自取來!”其實,這是沒有看到諸葛亮身上鮮明的儒家修齊治平與“三不朽”之核心價值觀。
《左傳》里面提到,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此謂不朽也”。這是儒家認為作為一個士子要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目標,這個價值觀在諸葛亮身上也得以體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是一體的,諸葛亮的智慧和忠貞是不可分的。這也是儒家核心價值觀對封建士子的精神褒揚和有效控制。
以上,我們從諸葛亮的家學傳承、“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個人志向、交友,一直到后來與劉備結成明君賢相的千古典范的歷程,探討了“修身為本”這個主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