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jīng)學的作用和特征
在漢武帝時代,經(jīng)學通過博士官的轉化,通過教育的渠道,成為漢代官方認可的統(tǒng)治思想。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經(jīng)學都是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經(jīng)學在封建社會有三個特征,我簡單說一下。
第一,經(jīng)學支配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
第二,儒家思想借助經(jīng)學的形式,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和普及,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價值觀的基礎。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為什么儒學占統(tǒng)治地位?因為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是地位最高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所以它就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價值觀的基礎。當然,在今天的社會,我們要取其精華,批判地繼承。
第三,儒家的思想成為經(jīng)學以后,有沒有消極的方面?這是肯定的。儒家思想借助經(jīng)學的外衣,也就是借助統(tǒng)治者的權威,具有了獨斷性。什么叫獨斷性?就是不能批評,不能懷疑,不能指責。這種獨斷性就遏制了人思想的自由。所以儒家在封建社會也有這種局限性。
這就是第二個大問題——經(jīng)與經(jīng)學。在先秦時期,特別重要的經(jīng)典才能叫作“經(jīng)”。漢代以后,只有儒家的思想才能用“經(jīng)學”這種稱呼,它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三、從“五經(jīng)”到“十三經(jīng)”的發(fā)展過程
從“五經(jīng)”到“十三經(jīng)”的發(fā)展問題,就是講經(jīng)學在歷史上的發(fā)展。首先,孔子整理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刪繁就簡,再加以注解、潤色,給他的學生作為基本的讀本。經(jīng)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非常簡略,簡明扼要。所以在孔子的時代,經(jīng)也不是特別容易看懂的。這就需要有人加以注解,把內容充實、豐富一下。比如《春秋》里的“王正月西狩獲麟”這么幾個字,講的是什么事情?“注”是對古書的注解,注解就要敘述多一點。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作注就叫作“疏”,需要再細化、疏展開。后來,“五經(jīng)”變成了“十三經(jīng)”,清代人把“十三經(jīng)”的注和疏都放在一起,就叫作《十三經(jīng)注疏》。
首先是《春秋》。《春秋》是一部歷史書,它講的是孔子所在的諸侯國——魯國的歷史,但是在孔子整理《春秋》之后,緊接著就有人給它注解,有三個注解,這就把《春秋》這本書的內容豐富了。
有哪三個注解呢?一個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在漢代特別流行這部注解,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還有一部叫《春秋谷粱傳》。有一個叫谷粱赤的人作的傳,谷粱是復姓。這一部非常不常見,今天見到的就更少了,研究它的人也不多。另外一個人就特別有名了,叫左丘明,《國語》也是左丘明所寫。左丘明注解的《春秋》叫《春秋左氏傳》,也叫《左氏春秋》或《左傳》。這部書因為特別忠實于歷史原貌,所以被史學家引用得最多。我們今天學習也大體上用這部書。
有一位注解《論語》的學者,叫楊伯峻,我也非常推崇。他為什么注解得特別好?有一個原因是楊伯峻先生,包括他的長輩,是研究《左傳》的。所以,我們把《左傳》研究清楚了,對《論語》中的好多內容更容易把握。因為《春秋》這部書是孔子家鄉(xiāng)魯國的歷史,《論語》大部分是發(fā)生在魯國的事情,和孔子有關系?!蹲髠鳌愤@部書在今天看來特別重要。但是在漢代,因為它是用古文書寫的經(jīng)書,因此并沒把它列為官學。
沒有注解的《春秋》我們叫作“春秋白文”。但是《春秋》一出現(xiàn)就有人為其作注了。因此,原本的五部經(jīng)書,其中的《春秋》變?yōu)槿?,從?shù)量上來說就變成了“七經(jīng)”。
還有一部經(jīng)叫《禮》,簡單的說法叫《禮經(jīng)》。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的說法叫“三禮”。孔子整理的給學生做教材的那部書叫《儀禮》?!秲x禮》是講貴族之間行為準則的,所以叫“《禮》以道行”。但是為什么貴族之間要用這樣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呢?司馬遷說“《禮》以節(jié)人”,為什么要節(jié)制自己呢?因為有很多的道理。這個道理和西周的官制有關系。所以,要理解《儀禮》,還需要了解周代的官制。因此,后來又有人寫了一部書,叫作《周禮》,也叫《周官》,是講西周的典章制度的。有了《儀禮》,后來又有了《周禮》(《周官》),但是對禮儀還不一定能夠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一本書,叫《禮記》,可以說是關于《禮》的筆記研究心得。
《禮記》是一篇一篇的,比如講學習的叫《學記》;講喪葬的,人死了以后,他的親屬穿什么衣服,有《喪服篇》;講音樂的,音樂和禮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有《樂記》。《禮記》里有關于禮的各種討論,這些討論有的比較具體,也有的比較宏觀。比如“四書”里有一篇,叫《大學》,它原本是《禮記》里的一篇?!洞髮W》講什么?講儒家的根本性道理、宏觀道理。還有一篇叫《中庸》,也講宏觀的道理,后人把《大學》和《中庸》單獨抽出來,組成了“四書”的體系。所以,這些講禮的書,有從宏觀的角度講禮,有從微觀的角度講禮,把它編纂在一起,又形成一部書——《禮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