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后
《元史·本紀·卷四十六·順帝九》記載,至正二十四年(1364)四月,“壬寅,禿堅帖木兒兵入居庸關(guān)。癸卯,知樞密院事也速、詹事不蘭奚迎戰(zhàn)于皇后店。”不蘭奚和禿堅帖木兒的兵在皇后店這個地方發(fā)生過一場戰(zhàn)爭?;屎蟮暾锰幵谟稍蠖冀?jīng)居庸關(guān)進入上都的道上(元朝皇室夏季要去上都避暑,天氣冷了之后再回大都)。
(4)太子
北京有很多地名有“太子”二字,比如太子務、太子墓、太子府。
(5)王
如王府井、什么王墳等。有的時候稱為“墳”人們的心里會不太舒服,所以經(jīng)過上一次地名普查后,許多“墳”都改成了“村”或“屯”。比如“六王墳”改成“六王村”,“王爺墳”改成“王爺屯”,減少了人們心里不舒服的感覺。這種地名只有在帝王所在的城市或郊區(qū)才會產(chǎn)生。
(6)公主
最有名的是羊坊店的公主墳,這個地方葬著嘉慶皇帝的兩個女兒。另外,香山也有公主墳,相傳葬著遼圣宗的第十個公主——海棠公主。永豐鄉(xiāng)的公主墳相傳葬著乾隆皇帝的固倫和孝公主,也就是和紳的兒子豐紳殷德的妻子。朝陽區(qū)也有公主墳。
(7)駙馬
如石駙馬街(現(xiàn)改為新文化街)。另外,據(jù)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還有王駙馬胡同、林駙馬胡同等。這些地名是因為這些駙馬的府邸在此處。
3.官氣
“官氣”一詞很容易讓人想到衙署林立。只有首都才會有如此之多的機構(gòu),有一些機構(gòu)的名字就逐漸變成了街巷胡同或是區(qū)片的地名。
比如清朝末年朱一新所著的《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皇城內(nèi)有南北庫司胡同、光祿寺東西夾道、鐘鼓司胡同、司禮監(jiān)、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惜薪司、內(nèi)官監(jiān)胡同等;從官府派生的名字有戶部街、舊衙門、兵部洼、太仆寺街、南兵馬司胡同、大興縣署胡同、巡捕廳胡同、分司廳胡同等;以官員居住地為名的就更多了,如李閣老胡同、石大人胡同、無量大人胡同、遂安伯胡同、廣寧伯、武定侯等;還有清朝末年時把勾欄胡同改名“民政部街”,噶噶胡同改為“禁衛(wèi)街”;民國年間將石大人胡同改成“外交部街”,民政部街又改成“內(nèi)務部街”,禁衛(wèi)街改成“航空署街”等等。
4.民氣
前文中提到,北京在明朝人眼里面是無所不包的城市,除了官方代表的官氣、皇氣之外,廣大的民眾所接觸到的都是我們約定俗成的一些名字。這些名字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個別地名語詞顯得有一些庸俗,有的是寫實,但是大多數(shù)是形容和比喻。如張爵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和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的明清地名,很多沿用至今,成為當代地名的基礎(chǔ),只不過我們現(xiàn)在在用字方面稍加了改變。這些名字可以分成如下幾類:
涉及耳鼻眼嘴:大耳胡同、象鼻子坑、頭發(fā)胡同。
涉及鍋碗瓢盆:如姚鑄鍋胡同,說明什么呢?曾經(jīng)有一個姓姚的鑄鍋鐵匠住在這里,后來改成了“堯治國胡同”。再后來把“堯”字去掉了,改為“治國胡同”,變得文雅了,但把最初命名時的歷史信息損失了。
涉及米面魚肉:米糧庫、糧食店、鮮魚口、驢肉胡同、熟肉胡同等。
涉及蔬菜水果:豆芽菜胡同、茄子胡同等。
涉及油鹽醬醋:酒醋局胡同,這是因為官方的酒醋局在此處。還有醋張胡同、醬房胡同、燒酒胡同,燒酒胡同后來改成了“韶九胡同”。
涉及鞋帽褲褂:紗帽胡同、方巾巷、荷包巷、蓑衣胡同等。
涉及針線刀剪:針匠胡同、麻線胡同、趙錐子胡同等。
涉及雞鴨鴿雀:斗雞坑、雞爪胡同等,雞爪胡同后來改成了“吉兆胡同”為的是適應人們的心理以及審美需求。
涉及牛羊驢馬:騾馬市大街、羊圈胡同等,還有后改為“高義伯胡同”的狗尾巴胡同。
涉及昆蟲:如螞螂胡同,螞螂就是蜻蜓。
涉及日用雜物:褡褳胡同、秤鉤胡同、煙袋斜街等。
涉及生活在城市的各色人:崔姥姥胡同、汪紙馬胡同、隨(隋)磨房胡同、羅道士胡同、楊狗頭胡同等。“紙馬”就是糊紙糊的,辦喪事時燒的紙人紙馬,“汪紙馬胡同”就是源于一位姓汪的在此處開店。這些地名都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