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報告的題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報告將站在中國和歐洲文化互動的角度,從古羅馬、古希臘對中國的認識為開端,以文明的交流與互見為切入點,梳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
了解中國與西方交流的歷史,可以進一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覺,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而不同”的理念。
一、西方對中國最早的認識——一半是神話,一半是傳說
眾所周知,中國和歐洲分別處在歐亞大陸兩端,之間是無盡的曠野沙漠和連綿的崇山峻嶺。先秦兩漢時期,中西交通盡管艱難,但仍有許多痕跡可尋,那些在歐亞腹地時常遷徙的游牧民族,他們的口頭傳說,零星記載形成了西方關于中國最早的認識——一半是神話,一半是傳說。
自夏、商、西周以來,中國文化與西方各族文化就發(fā)生了交流和影響,并且通過游牧民族與中亞、北亞、西亞甚至更遙遠地區(qū)間接地發(fā)生了接觸。這種接觸使得歐亞大陸逐漸構成了一個鏈環(huán)。隨著歐亞草原之路的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和希臘兩個文明國家間的交流就是靠中國農耕文化首先與西方游牧文化進行接觸,然后又通過草原游牧民族繼續(xù)向西傳遞而實現(xiàn)的。
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代表作《歷史》中記載過東方中國的大體方位。希羅多德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的春秋時期。他在《歷史》第四卷中引用了公元前7世紀希臘詩人、旅行家亞里斯特亞士的長詩《獨目篇》中的一段記載:“住在‘北風以外’有一個名叫希伯爾波利安(Hyperboreans)的民族,其居地‘延伸至海’。”
除此,在《歷史》中還記載:“紀元前7世紀時,自今黑海東北隅頓河(Don.R)河口附近,經窩瓦(Volga)河流域,北越烏拉爾(Ural)山脈,自額爾齊斯河(Iitish.R)而入阿爾泰天山脈間之商路,已為希臘人所知。”
希羅多德甚至還有這樣的觀點,“東方文化是一切文化智慧的搖籃。”
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西方研究者都認為公元前4世紀的克泰夏斯是最早用“塞里斯”來稱呼中國人的,在他的書中提到:“賽里斯人(即古代中國人)及北印度人,相傳身體高大,達十三骨尺。壽逾二百歲。”這種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但需要注意的是書中首次使用了“塞里斯”的名稱,顯然希臘人用他們所見到的中國絲綢來稱呼這個國家。
我們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織絲的國家,這可以上溯到殷商之前。因為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絲字和以絲字為偏旁的其他文字。相傳黃帝的妃子嫘祖是最早教百姓養(yǎng)蠶的人,除此,《詩經》中也有很多關于蠶桑的記載,可見在遠古時期,蠶和絲就成為了“塞里斯人”的特產。
在公元6世紀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飼養(yǎng)家蠶和制造絲帛的國家。從商代開始,中國的絲織品已經銷往海外,絲綢很快成了搶手貨。這些獨一無二的精美衣料吸引了西北的游牧民族,成了中原地區(qū)與西域各族的重要等價交換物,并且通過這些游牧民族傳向了歐洲?,F(xiàn)有的考古資料也可以證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的絲綢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了新疆地區(qū),再通過西域各族流入了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甚至遠達西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