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下面看一看老子的具體思想。第一句,“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原文是:“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大意是老子認為圣人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對待他們;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對待他們,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會收斂個人的私欲偏見,使天下人的心思歸于純樸,百姓們皆專注于他們的視聽,而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淳樸內(nèi)然的狀態(tài)。
這一段的核心思想就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我認為這跟老子核心思想緊緊相連,這個核心思想就是無名也叫無欲的思想。什么是名,名在當(dāng)時有兩種含義,一是名稱的意思;二是占有、具有的意思。漢代有一種制度,要讓朝庭限制大地主占有土地,當(dāng)時的原文叫“限民名田”。名田就是私人占有的土地的意思。“限民名田”就是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數(shù)量。這是名的兩種含義。
相應(yīng)無名也有兩種含義,一是老子主張應(yīng)該突破人造的語言形式對我們的限制,而應(yīng)該重視事物本身的實際情況。這個觀點有很積極的意義。人生活在社會上,耳濡目染受到了既定觀念的束縛,往往被這些觀念所左右,無法看到社會的本質(zhì),而老子的無名思想在真理觀上對當(dāng)今人類有很大地啟發(fā)作用。
二是在社會生活、人際關(guān)系上,老子主張不要爭名奪利,不要居功自大,不要自以為是,總之老子反對把什么都據(jù)為己有。相反,他主張真正好的行為,合適的行為要無私無欲,要謙虛淡薄。所以,“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名思想。
晚清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他在《老子本義》的前言中專門談了對老子的看法。他說,無為之道,必自無欲始也。這句話很重要,老子講無為,魏源認為無為要從無欲開始?!兜赖陆?jīng)·第一章》我們再讀一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妙就是微妙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兩種,一種是可道,另一種是不可道??傻乐朗欠浅5?,不可道之道才是常道。不可道的道就是不可言說之道就是常道,不可言說就是無名。無名這個常道是天地之始,是一切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而有名的可道之道是非常道,只不過是萬物具體的開始。
對于它們的區(qū)分怎么樣來認識呢?想認識其中的奧妙,必須要無欲。而有欲只能認識到它們的邊際或者外表,無法認識到里面的玄妙之處。后面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哪兩者?既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又是常道和非常道,常名和非常名,有名和無名,有欲和無欲,這都是兩者。這些兩者都是從一處來,之后變成兩個,它們的關(guān)系微妙難識,所以叫玄。
再說一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剛講了要無欲才能認識本質(zhì),但有欲也是不可少的,有欲是幫助我們認識到外部的邊界和形象。了解了這一章就知道,無名、無欲的思想是從常道為出發(fā)點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從無欲、無名這個出發(fā)點出發(fā)之后所得到的認識世界的最好辦法。
無名的思想在《道德經(jīng)》里還有很多地方提到,比如,《道德經(jīng)·三十二章》里講到:“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是說,無名這種思想作為圣人的一種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小,雖然樸實,但是天下沒有人能把它作為自己的臣子。領(lǐng)導(dǎo)人若能掌握無名這種修養(yǎng),所有人都將成為客人,都將成為掌握修養(yǎng)人的下屬或者臣民。《道德經(jīng)·第三十四章》仍然在談這樣的問題,它的主要思想就是講做一個事情順利完成了,有了好的結(jié)果,但是自己不占有它,這也是老子無名、無欲思想的重要表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表現(xiàn)了這個思想,而這種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歷代杰出人物所信奉和遵循的。
習(xí)近平主席同樣非常認同這個思想,他曾多次引用這句話,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習(xí)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wěn)?!” 2007年又在《主仆關(guān)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習(xí)近平主席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biāo)”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xiàn)代解讀與應(yīng)用。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3月22日下午,習(xí)近平主席驅(qū)車來到意大利眾議院,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據(jù)報道,會見臨近結(jié)束時,菲科拋出了一個問題,“您當(dāng)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因為我本人當(dāng)選眾議長已經(jīng)很激動了,而中國這么大,您作為世界上如此重要國家的一位領(lǐng)袖,您是怎么想的?”習(xí)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靜而充滿力量,他說,這么大一個國家,責(zé)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tài),為中國的發(fā)展奉獻自己。那么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其實就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當(dāng)今的一個精彩表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