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對于波瀾壯闊的70年的研究、思考、探討,有很多視點、視野、視角。我想從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話語這三個維度來談一些我的體會和思考,與大家交流。
新中國70年,一方面有實踐的探索,另一方面有理論的創(chuàng)新,兩者是良性互動和辯證統(tǒng)一的。
從實踐方面來看,這70年主要有三個節(jié)點:第一個節(jié)點是1949年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第二個節(jié)點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接力探索;第三個節(jié)點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從理論方面來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是學術界的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就是我們講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我們先從理論創(chuàng)新維度來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從學術界、學術研究的維度來看,7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工作目標就是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今天,我們就從實踐、理論、學術研究這三個維度展開,實踐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道路,理論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話語。我講三個問題:第一,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第二,發(fā)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第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話語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支撐的。其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是發(fā)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踐基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理論指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又為中國道路和中國理論提供學術、學科和理論的支撐。因此,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話語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應該整體進行把握思考。
一、中國道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1.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主要成果
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怎么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一個重大的新的歷史課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有多方面的思考和成果,主要成果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發(fā)表《論十大關系》。1956年,無論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還是從我國國內來看,都是相當重要的一年。在國際上,1956年年初,蘇聯(lián)共產黨召開了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做了秘密報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蘇共二十大之后出現(xiàn)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對國內來說,1956年也特別重要。比如,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1956年,我們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我們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等等。當然,還有由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一篇特別重要講話整理成的一篇文章——《論十大關系》。1956年9月要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了給八大做準備,從1956年2月14日起,毛澤東同志用了43天時間,先后聽取了34個部委的工作匯報。在這個基礎上,4月25日和5月2日毛澤東同志分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表講話?,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論十大關系》這篇文章就是根據(jù)這兩次講話整理完成的。
《論十大關系》講的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把握、處理好的十大關系。前五個主要是經濟關系,后五個主要是政治關系,分別是:(一)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二)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的關系;(三)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五)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六)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七)黨和非黨的關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九)是非關系;(十)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其中,(七)黨和非黨的關系,主要指的是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和(九)是與非的關系,就是后來講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講《論十大關系》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已經考慮到我們面前有兩類性質不同的矛盾,但這個時候概念還沒有完全清晰形成,因此他用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與非的關系來表述,這就是后來講的兩類矛盾的前身和準備。60多年過去了,放到今天來看《論十大關系》也是相當重要的,也是十分具有戰(zhàn)略性思考的。
第二,1956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大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主題就是討論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怎么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維有一條就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因為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的主要任務、主要工作、主要思路。那么,八大探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后面的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最初的源頭活水,最初的出發(fā)點還是來自八大的這個重要表述,提出要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文化。
第三,《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根據(jù)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修改、補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是毛澤東同志論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著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有沒有矛盾呢?當時,國際國內學術界都有很多討論。有的學者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沒有矛盾。有的學者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可以找到矛盾。對此,毛澤東同志都不同意,他認為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滿著矛盾。要用矛盾的觀點來觀察、考察、分析、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其一,毛澤東同志指出,在社會矛盾中有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一類是對抗性的敵我之間的矛盾,一類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的矛盾。其二,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加以解決,敵我矛盾用專政的方法,人民內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其三,毛澤東同志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其四,毛澤東同志還特別闡述要注意這兩類矛盾的相互轉化,要盡最大可能把敵我矛盾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要防止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其五,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比如,經濟上實行“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思想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等等。
《論十大關系》、黨的八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集中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進行探索的主要成果。
2.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
《論十大關系》的主題是探索怎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八大最主要的是探討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怎么認識我們的主要矛盾;《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主要講的是社會治理,也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根據(jù)這樣的思考,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