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海”,有一句曾被廣為運用、傳誦,那就是“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句有名的詩詞出自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一詞。
和者,詩詞唱和也,古代詩人交際酬答,尤喜運用。在毛澤東詩詞中也不乏例子。比如寫于1949年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是對柳亞子提出的《感事呈毛主席》而作的。是毛澤東就當時柳亞子先生在詩中提出有歸隱心情而進行的規(guī)勸,內(nèi)容緊扣原作。此后于1950年毛澤東又寫了《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而這篇《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澤東在廣州視察時,看到1963年1月1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的郭沫若為新年所寫的《滿江紅·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懷》,深有感觸,于1月9日寫下了這首詞。早在1961年11月,毛澤東曾和過郭沫若一首詩《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詩中的名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同樣在那個年代中傳誦一時。這是第二次唱和。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個“四海”,在這里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是毛澤東用來泛指當時國際上的政治形勢,天翻地覆、怒濤翻滾,世界革命的風暴雷霆四處激蕩。而“五洲”則是實指世界五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原詩初稿為“革命精神翻四海,工農(nóng)踴躍抽長戟”。雖意思明確,但比較抽象,不太符合毛澤東自己一貫提倡的“詩要用形象思維”這樣一種作詩的要求。修改后的句子不僅對仗工穩(wěn),而且形象生動,更有一種博大之氣,完全能表達出詩人對世界革命斗爭的關(guān)注、熱情和信心,真正起到了詩歌“以少總多”的藝術(shù)作用,使詞意境壯闊,氣勢雄渾。
毛澤東在《十六字令三首》的其二首,也出現(xiàn)一個“海”字。詞中云: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詞中的“海”字是一個比喻,是用來形容峰巒疊嶂的山一個接著一個,高低起伏,就像倒海翻江所卷起的巨大波浪,滾滾翻騰。這種比喻手法,也常出現(xiàn)在古代詩人的詩作中,如唐代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中有“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之句。毛澤東寫山的起伏,曲折回旋,氣勢磅礴,最終引出了下文的“萬馬戰(zhàn)猶酣”,像萬匹戰(zhàn)馬奔騰,正在進行緊張的激烈的戰(zhàn)斗。這里明寫的是山,暗寫的則是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氣概和詩人洶涌澎湃的心潮。此詞形式雖短小,卻豪氣十足,意態(tài)靈動,情趣盎然。
毛澤東著重全部筆力、心力所寫的海,則是1954年夏的那首《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嚴格意義上說,北戴河不是海,是一個地名,在河北秦皇島的渤海邊上,三面環(huán)海,冬季不凍,是渤海沿岸一個著名的商業(yè)港和漁港,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因此而得名。現(xiàn)屬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所轄的一個區(qū)。因其山明水秀,憑海臨風,海風細吹,海浪輕拍,風景獨好,已成一處有名的旅游避暑勝地。
1954年盛夏,毛澤東在北戴河邊工作,邊休養(yǎng)。一天,適逢下雨,海濱風浪很大,時而巨浪涌起。毛澤東這天興致很高,要下海游泳,衛(wèi)士長李銀橋竭力勸阻他不要在這樣惡劣天氣下海游泳,毛澤東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于是他不但下了海,而且在波浪翻涌的海濱暢游了一個多小時。次日,毛澤東再次登臨海邊,望滄海,更覺洪波萬頃,白浪滔滔。毛澤東撫今追昔,詩意方興,遂縱筆揮毫,寫下了這首不朽的名篇,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此詞比曹操《觀滄海》更具有深邃的歷史感、遼闊的宇宙空間感和豐富的美學容量。
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xiàn)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橫空而來,以挾風帶雨之勢,如箭上弦,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的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萬千。
這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地而海上,從上而至下。后三句則顯示詩人佇立在北戴河海濱,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淋漓盡致地烘托出大海的驚濤駭浪。
上闋寫景,景中含情,而下闋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使詩人聯(lián)想起1000多年前曹操登臨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返拿?。詞的下篇先發(fā)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zhuǎn)時空,展現(xiàn)歷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潔而鮮明地勾勒出曹操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點明主旨的句子,中國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已經(jīng)翻身做了主人,和曹操那個時代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詩人的視野由北戴河一地馳目擴展到整個人間,景物依舊,人間卻已更新,深化了詩詞的意境和主題,熱情謳歌了新中國一派欣欣向榮的現(xiàn)實生活。
誠如1962年4月21日,毛澤東在談到《浪淘沙·北戴河》一詞寫作緣由時所說:南唐后主李煜寫的《浪淘沙》都屬于纏綿婉約一類,情緒傷感、風格柔靡,沒有豪放的,所以特意用這個詞牌反其道而行之,寫了一首奔放豪邁的詞。作為詩人的毛澤東,胸懷世界、思想深遠,他喜歡的詩詞風格自然是豪邁奔放,氣勢雄偉的。
這首詞首發(fā)1957年《詩刊》1月號上,半個多世紀以來,成為人們廣為喜愛的名家詩詞之一,吟詠之,讓人感受到山之疊嶂巍峨、海之奔涌壯闊,其磅礴氣勢依然承載古今、震撼心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