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一種文人樂器,自古以來,有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喜歡以古琴為友。在古代,彈琴的人非常受尊重,一般在他們的名字前面會加一個“師”字,比如師曠、師襄。這讓我們感受到,會彈琴的人一定是一位有著高尚品德、值得尊敬的師長。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非常值得傳承的好現(xiàn)象。現(xiàn)代社會信息發(fā)達了,可能一個班的學生,四十個人就學了四十種樂器。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能感受到不同樂器的美。我在學習了古琴一年之后,開始接觸到琴歌。司馬遷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讓我們能夠感受到,《詩經(jīng)》一直是伴隨著音樂而發(fā)展到今天的。當然,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詩經(jīng)》也是命運多舛的。到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原始版本或者說原始釋義,在文學界和經(jīng)學界都還有很多爭議。
我們從故宮博物院里拿到了《欽定四庫全書》的琴史譜,它是一個文字譜。這個文字譜不學習古琴的人是看不明白的,后面有一張圖片。
(上圖)這全部都是古琴指法譜,在譜子當中沒有節(jié)奏記載,大約在1788年編纂成譜。琴譜上的漢字我們都認識,在字的下面還有相應的另外一個字,那就是譜子。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樂譜。古琴一共有七根弦,這些譜子全都是對應的位置。按照琴譜彈出來,仍然是一個音一個字,完全沒有節(jié)奏的記載。從樂譜上來講,這就是一個單旋律,這也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特色,我必須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二、琴頌《詩經(jīng)》之《關雎》——禮以節(jié)人
我們把《詩經(jīng)》琴譜翻譯出來之后,做成了音樂會,用非常簡單的一把琴、一把瑟、一支簫進行演奏。我當時拿到的第一首作品就是《關雎》。為了更好地演繹這首作品,我去跟著很多北大老師上了《詩經(jīng)》的課,也跟他們進行了探討。
我們按照詩的韻律以及吟誦的特點,先把每首詩念出來。下面是我不久前的一個錄音。(音樂播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