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5年的時候,我去門頭溝考察京西幡會,這件事對我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京西幡會有一個特點,每逢正月十五,莊戶村的老百姓便會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扭著秧歌,劃著旱船去給千軍臺這個村子拜年;到了正月十六的時候,千軍臺的老百姓又舞著獅子,扭著秧歌,劃著旱船去給莊戶村拜年。兩個村子一直互敬互愛,彼此間從來沒有臉紅過,更沒有打過架,這是什么?這就是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后來我特意查了資料,這兩個村子相互拜年的歷史持續(xù)了多久?最起碼有三四百年,從明代開始,兩村就有了相互拜年的習(xí)俗。
為什么兩村之間會形成相互拜年的習(xí)俗呢?通過它們的名字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莊戶就是農(nóng)民待的村子,那么千軍臺呢?一聽就知道是駐軍的地方。明代的時候,有一支軍隊駐扎在千軍臺,于是到了正月十五,莊戶的百姓打著幡敲著鼓去給護衛(wèi)一方的軍人拜年。正月十六的時候,千軍臺的官兵也打著幡,敲鑼打鼓來給當(dāng)?shù)氐睦习傩瞻菽?。這說明了什么問題?三四百年前,軍民間就具有深厚的魚水情。由此可見,短短的春節(jié)實際是人際關(guān)系格式化的過程,對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建立和諧社會非常重要。
過年的第二個作用是祈福。春節(jié)是一年的開始,是辭舊納新的日子,人們都希望在一年伊始討個吉利。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時,爺爺奶奶都會告訴我,快過年了,要注意點,不許亂說話,如果把瓶瓶罐罐打碎了,一定要說碎碎(歲歲)平安。這是通過語言上的吉利話,讓人們能夠在心理層面消除不吉。
當(dāng)然,除了這種辦法,人們還想出了其他祈福取吉的方式,比如貼年畫。年畫的題材非常豐富,全部寄托著吉祥美好的祝愿。有的畫的是一個小男孩抱著一條大鯉魚,手里還拿著一朵荷花,這表示的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經(jīng)常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期盼年年都有富余。還有的畫的是五子奪蓮,又名五子登科,五個小男孩,靠近中間的兩個抱住最中間的一個,中間的一個手里舉著一朵蓮花。登科就是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金榜題名,考上大學(xué),這也是美好的愿望。另外還有畫一個小孩在吹蘆笙的,他身旁也有一朵蓮花,什么意思呢?蓮生貴子。古代小孩子的死亡率是比較高的,貼這種年畫事實上寄托了希望家中人丁興旺、子息綿長的愿望。
過年的第三個功用是可以調(diào)劑生活。農(nóng)民很辛苦,勤奮勞作了一年,總應(yīng)該張弛有度,好好休息一下吧!而過年就是老百姓休息的最佳時段。人們可以去聽?wèi)颍热缭u書、評彈、評話等。藝人們每年的演出都集中在什么時候?主要是過年這幾天。人們有了比較充裕的時間了,才會去盡情享受藝術(shù)的熏陶。
盡管有了時間,但在過年的時候,看大戲的人也非常少,為什么?因為大戲的成本高。從前一個劇團五六十人,一天一個人給一塊大洋,五六十個大洋就沒了,老板多半請不起人,那怎么辦?聽小戲,看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等。為什么皮影戲和布袋戲那么多?因為成本比較低:一是演出成本低,最小的皮影班子只需七個人就可以開演;二是演員在幕后,其相貌不會影響到戲的品質(zhì),只要專心操作皮影、布袋或傀儡就好了;三是運輸成本低,皮影班子只需要一架馬車,甚至自己挑著挑子就可以走到村子里來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