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我們說的元宵節(jié),又稱元夕、元夜、上元節(jié)。不少人會認為元宵節(jié)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但嚴格來講,它其實是舶來品。元宵節(jié)最初是古印度的一個節(jié)日,印度人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到廟里去燃燈表佛,這個習俗在漢代隨著佛教一并傳入到了中國。盡管它是個外來節(jié)日,但在中國也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古人的元宵節(jié)怎么過?起初,跟印度一樣,正月十五人們會到廟里去點燈祭佛;后來,隨著世俗化(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和深遠影響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里,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的不斷加深,到了唐宋時期,正月十五已經變成了燈的節(jié)日。我在很多典籍中都看到過相關的記載,比如唐代的人們會用樹干和竹竿搭起很高的高棚,在上面掛滿燈籠,叫燈山;還會用竹子做成很大的摩天輪,上頭擺上燈,讓它一邊轉一邊燃燒,叫燈輪。宋代火藥普及之后,人們開始燃放煙花爆竹,那時煙火的色彩已經非常豐富了,有玫瑰紫、葡萄紫、紅色、綠色、藍色,基本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煙花顏色當時都有。
除了點花燈之外,很多地方還有在正月十五燃燒篝火的習俗。剛才我們講陜西、山西等地有在正月點旺火的習俗,實際上正月十五的時候,他們也會用點旺火的方式來慶祝。人們在篝火前載歌載舞,甚至光膀子燎去身上的病痛。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正月十五也有一個和火有關的習俗,就是燃放香火龍。香火龍是一條竹扎的大龍,大概有三四十米長,作為龍身的竹面上綁有稻草,稻草上插著香,一條龍從頭到要插幾十萬根香。到了晚上儀式開始的時候,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點燃龍頭處的香,接著大家一擁而上,用火把自己身邊的龍身上的香點著。全部點燃以后,人們舉起香火龍穿過村子的大街小巷,繞徑一周,目的是保一村平安。香火龍的習俗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盛行。
三、過年具有哪些意義?
過年由各種各樣的儀式組成,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它的功能和意義是什么?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傳統(tǒng)中國年具有教化功能。剛才我們講了中國人過年時從初一到十五進行的各種儀式和活動,比如初一不到外面去給別人拜年,在家族內部給自己的長輩拜年,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促進家族內部的和諧。到了初二,結了婚的夫妻,妻子要領著丈夫回娘家,去給娘家人拜年,這是為了促進親族之間的和諧。從初三到初八,人們要走親訪友,到各家各戶去拜年,這促進了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和諧關系的建設。從初八一直到十五,有鬧社火的慶祝習俗。鬧社火怎么鬧?就是敲鑼打鼓、扭秧歌、舞龍獅、劃旱船,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去拜年。它的功能是促進了村落之間的和諧,即和諧社會的建設。
總體說來,從初一到十五,大家都在做著同一件事,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過年就像對U盤進行格式化一樣,在一年中,你難免得罪過誰或做錯了什么事,留下了一些不好的東西,這個時候你趁著過年去給人家拜個年,這個矛盾不就解決了嗎?所以我們講傳統(tǒng)春節(jié)的儀式,實際是對人際關系進行格式化的過程,令大家能把過去的一切恩恩怨怨都拋掉,輕裝上陣,迎來新的一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