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最害怕的就是在放手稿的過程中被人阻攔,前功盡棄。所以為了成功,他曾經(jīng)多次去圣母院察看地形、路線,在確定有把握之后,1776年2月24號的星期六,他拿著手稿前往圣母院,穿過圣母院教堂的拱門,向祭壇走去??蛇@個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發(fā)生了,圣母院的祭壇前竟然出現(xiàn)了一道柵欄門,而且門是關(guān)的。他根本就沒法把手稿放到祭壇上。盧梭怎么也想不通,因為他曾經(jīng)去過無數(shù)次圣母院,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道柵欄門。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自己的計劃,顯然這道門不是針對他設(shè)置的。
盧梭想了一下,解釋只有一個,就是天意。盧梭的第一次嘗試以上帝的沉默、拒絕告終。經(jīng)過幾天的平復,盧梭恢復了心情后,也感到自己的想法太瘋狂。他想,如果那么做了,可能手稿不僅到不了國王手中,反而很可能落入敵人的手里。更何況即使到達了國王手中,他怎么能有時間讀呢?這時他心里就寬慰了,暫且將這件事情放在了腦后。幾天后,盧梭得知他從前的朋友孔狄亞克從鄉(xiāng)下回到了巴黎。這時盧梭剛平靜下來的心又激動起來。他想,孔狄亞克這個時候來到巴黎可能正是上帝的安排??椎襾喛诉@個人他是了解的。這個人正直高尚,是值得托付的手稿的人。盧梭懷著激動的心情,踏進了孔狄亞克的大門。他希望孔狄亞克在讀過手稿之后,能夠回答他字里行間提出的問題,也許孔狄亞克還會站出來打破沉默,為他伸冤。
他把手稿交給孔狄亞克半個月之后,盧梭再次造訪孔狄亞克。這時候他想,黑幕終于要揭開了。可是孔狄亞克談起《對話錄》來非常冷漠,就像談一部文學作品一樣??椎襾喛烁緵]有意識到,盧梭交給他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他的心。盧梭在聽了孔狄亞克漫不經(jīng)心的話后,感到被澆了一盆冷水,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去過他家。
這次失敗又使盧梭認識到他找錯了人了。為什么?他一想,孔狄亞克是什么人?孔狄亞克是法國人,作家、哲學家。法國人總是自以為是,他怎么會為我這么一個外國人去做有損于他的國家的事情。于是為了找到合適的人選,只能重新開始。他在英國流亡期間結(jié)識了一個鄰居,就是英國青年布魯克·布思比。這個人在去意大利的時候途徑巴黎,前來看望盧梭。盧梭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因為布思比是英國人,跟他的迫害者沒有來往。他把已經(jīng)抄好的部分手稿又交給了布思比,答應(yīng)等來年把其余的部分抄好之后再交給他。但是布思比走了之后,盧梭又疑心起來,他從布思比的神態(tài)中發(fā)現(xiàn),他好像沒有意識到盧梭在手稿中寄予的莫大希望和信任。他越想越不對勁,我不該把手稿交給英國人。為什么?休謨不就是英國人嗎?他不也加入了法國人的小集團嗎?盧梭又一想,布思比這個時候來看我,為什么他的舉止那么假,他是不是敵人派來的奸細?
可以說盧梭的多疑性格使他前功盡棄,也使他產(chǎn)生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想法,他要把手稿交給一個不認識的人。盧梭決心最后一試。他寫了一份呼吁書,題目就是致一切熱愛正義和真理的法國人。他寫了無數(shù)份,他站在大街上向行人散發(fā),就像我們今天大街上發(fā)小廣告一樣。他以為別人看了這個題目之后,誰也不會拒絕他。為什么?如果拒絕,就是不熱愛真理和正義。可是令盧梭哭笑不得的是,路人在接過這張紙之后,一看題目,都說這不是寫給我的。盧梭感到,這是十五年來從法國人口中所聽到的唯一一句真話。所以在《對話錄》的最后,盧梭已經(jīng)不再像《懺悔錄》的結(jié)尾那樣充滿了挑釁,更像是一個奄奄一息的人。
最后再說一下,盧梭的《對話錄》有四份手稿,或者說四個版本。一個版本是盧梭準備放在圣母院的祭壇上,后來交給了孔狄亞克;另外一份就是他所抄寫的第一部分,交給布思比的。這個布思比在1780年出版了第一篇。另外盧梭還抄寫了兩份,1776年的巴黎手稿和日內(nèi)瓦手稿。應(yīng)當說盧梭之所以寫那么多份,其實有一個心思,就是防止手稿流落到迫害者手中從而丟失,所以多留多寫幾篇,這樣可以流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