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藝術并蒂綻放
第一次登報征婚,第一次春晚直播,第一次“托福”考試……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的文化和藝術之花并蒂綻放,昔日短缺的文化供給變成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產業(yè),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31
流行音樂興起
“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歌曲《鄉(xiāng)戀》,被認為是內地流行音樂開啟的標志。
1979年,李谷一為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配唱主題歌《鄉(xiāng)戀》。這首歌迅速風靡大江南北,同時也把李谷一拉入了文藝界爭論的旋渦。
在《鄉(xiāng)戀》中,李谷一首次運用了氣聲技巧。此前,《鄉(xiāng)戀》有過第一個版本,調很高,專業(yè)性很強,不太容易普及。于是,詞曲作家重新創(chuàng)作成現(xiàn)在的版本,通俗易懂,音域不是很寬,最后也沒有進入高聲部。在演唱時,李谷一沒有像從前唱歌時把聲音百分百發(fā)揮出來,而是呈現(xiàn)出柔和的感覺。歌曲推出后馬上受到全國聽眾的歡迎,只要李谷一登臺,不唱這首歌觀眾都不讓她走。
不過,對這首歌的批評之聲也隨之而來。一開始只是爭論,后來就變成了批判,焦點就在于她的唱法。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仍受“高、快、響、硬”的風格影響,《鄉(xiāng)戀》被批判為“靡靡之音”“大毒草”,李谷一也被扣上了“黃色歌女”的帽子。
煎熬持續(xù)了3年,直到1983年,李谷一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上公開演唱《鄉(xiāng)戀》。自此,《鄉(xiāng)戀》演唱變得名正言順?!多l(xiāng)戀》就像改革開放初期文藝界的一顆信號彈,它的解禁,昭示著文藝創(chuàng)作可以豐富多彩。
32
登報征婚成大新聞
1981年1月8日,《市場報》刊登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則征婚啟事。這個“豆腐塊”標題為“求婚”,全文共68字:“求婚人丁乃鈞,男,未婚,四十歲,身高一米七。曾被錯劃為右派,已糾正?,F(xiàn)在四川江津地區(qū)教師進修學院任數(shù)學教師,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請應求者,來函聯(lián)系和附一張近影。”同時還登了照片。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則征婚啟事引來媒體競相轉載,丁乃鈞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后來,新華社又用英文電稿進行轉發(fā),丁乃鈞成了世界各大通訊社報道的對象。英、美一些媒體評價說,這是中國民眾“沖破思想禁錮走向解放的典型”。
丁乃鈞“石破天驚”的舉動后來取得收獲,他共收到全國各地女性應征信270多封,并與其中一位慢慢建立感情并結婚。
33
出國開始考“托福”
1981年5月4日,“中國國外考試協(xié)調處與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ETS)就在中國舉辦托福和GRE等考試會談紀要”簽署。1981年12月11日,北京首次舉辦“托福”考試。從那時起,這項出國留學的專門英語考試成了熱門。
34
春晚歡樂登場
1983年除夕夜,第一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以直播的形式歡樂登場。
過去,央視的迎春晚會大都是“錄像晚會”,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夠。改革開放后,解放思想的號召在電視文藝界也得到了熱情響應。1983年的首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以直播的形式與大家見面,晚會由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作為主持人串場。北京觀眾還能通過4部專用電話點播參加晚會的演員演出自己想看的節(jié)目。
從那以后,除夕夜看央視春晚便成了無數(shù)中國家庭過年守歲的一種習俗。
35
市民嘗鮮洋快餐
1987年11月13日,本報頭版刊發(fā)消息:“美國,也是西方在中國,也是北京第一家快餐聯(lián)營店——肯德基家鄉(xiāng)雞北京快餐廳昨天正式開業(yè)。”
中國餐飲業(yè)開始引進外資了。這事在當時的社會影響頗大,也成了外媒報道的重要新聞。
這家毗鄰天安門廣場,位于前門西側的快餐店規(guī)模為全球肯德基門店之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去肯德基嘗鮮兒,然后跟門口的肯德基老爺子合影留念,是全國人民的時髦。
洋快餐陸續(xù)進入中國,本土餐飲在受沖擊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提高。“老家肉餅”“永和豆?jié){”等中式快餐連鎖店相繼崛起,走的都是洋快餐那套質量標準化和管理規(guī)范化之路。
中餐在追趕洋快餐的標準,洋快餐也在倒追中國人的傳統(tǒng)菜譜。2003年,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雞肉卷”。
賣米飯、賣油條、賣粥,洋快餐“中為洋用”的不僅是口味和產品。數(shù)據(jù)顯示,2003年,肯德基原料供應已由6年前只有雞原料來自中國變成了本土化程度95%;2007年,麥當勞在華的97%以上原材料實現(xiàn)本土化。
36
《渴望》收視率盛況空前
《渴望》是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xù)劇,1990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收視率盛況空前,亦引發(fā)了一場關于真善美的全民大討論。
《渴望》以青年女工劉慧芳和青年知識分子王滬生兩個家庭為主線,圍繞主人公劉慧芳撿到王家一棄嬰,而后獻出大半生的守護和辛勞而展開。許多觀眾被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
《渴望》促使人們去思考、去認識現(xiàn)實生活,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當時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96.1%的人收看了電視劇《渴望》。70.9%的觀眾認為它“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48.9%的觀眾認為它“反映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善良、友情和愛心”。
37
宏志班開學
1995年8月31日,廣渠門中學開辦的本市第一個宏志班開學了。54名生活困難、品學兼優(yōu)的高一新生,走進廣渠門中學宏志班寬敞明亮的教室,開始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高中學習。
廣渠門中學宏志班錄取的第一批54名學生,家庭生活都較為困難,多為下崗職工、返京知青、殘疾人或夫妻離異者的子女。他們在校期間,學校免收學費、書本費、軍訓費、服裝費,每人每月還有80元的伙食補貼。
后來,本市很多高中都開設了宏志班,2000年還創(chuàng)辦了宏志中學。
38
心理熱線曾是新鮮事
1995年9月1日,北京醫(yī)療醫(yī)藥專業(yè)臺開通了本市首家心理熱線。心理熱線服務范圍廣泛,涉及婚戀、家庭、開學、就業(yè)、人際關系及性方面等的心理問題,可為人們緩解和消除心理緊張、抑郁、困惑,調試自身心理狀態(tài)。心理熱線每晚8點至次日凌晨4點開通。
2002年,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設立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8008101117(座機撥打)或010-82951332(手機撥打)。2010年,它被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
當年心理熱線開通還是一件新鮮事兒。如今,心理咨詢、心理熱線早已經成為化解心理危機、化解社會矛盾十分重要的手段了。
39
博物館免費開放
1997年,市文物局決定在當年3月至12月,逢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市文物系統(tǒng)所屬博物館及文物局直屬博物館免費接待觀眾參觀。這些博物館包括首都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等,共30家。
免費開放一經推出,參觀者非常踴躍。一位帶孩子到首都博物館參觀的母親說:“光讓孩子學課堂上、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特色,讓孩子來感受一下,很有好處。”北京運輸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前往首博參觀,她說:“我家離這里很近,但以前沒有來過。免費開放省掉我們一筆開支,以后我還要去別的博物館轉轉。”
雖然當年只免費了10個月,但這為后來北京多家博物館免費開放邁出了探索性的一大步。
2008年3月23日,本市33家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名單正式公布,其中不乏首都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老牌大館。
如今,京城博物館免費開放之路越走越寬。截至2013年,北京地區(qū)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已達49家,是全國開放范圍最廣的。
40
北京書市“淘書”樂
早先,北京書市一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2002年,首次移至地壇公園。
書市搬遷的動議來自市政協(xié)委員張慶威保護太廟的提案。當時,市新聞出版局決定終止已有數(shù)十年歷史的太廟書市,還太廟一個清靜。選在地壇公園舉辦書市,主要是因為這里交通便利。
北京書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時非?;鸨?,1995年曾創(chuàng)下10天售出幾千萬元圖書的紀錄,很多瀕臨倒閉的書店和出版社因此“死而復生”。移師地壇公園后,其規(guī)模也未縮小。如2002年春季書市,就吸引了500余家單位參展,幾乎囊括了所有在京的綜合性出版社。
2014年,地壇書市遷至朝陽公園,不變的是,不同年齡層次的愛書人都能在書市找到“淘書”的快樂。
結束語
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涌現(xiàn)出了很多“第一”,讓人目不暇接。由于版面有限,我們只能忍痛割愛,只選取了40個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一”,不知是否代表了您的想法和心意?是否勾起了您對幸福往事的回憶?日子一天天過去,美好的生活時常帶給我們或大或小的驚喜。我們相信,只要有夢想,有行動,不斷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北京日報??俊⒚佬g部聯(lián)合出品
策劃:黃玉迎 侯莎莎
設計:傅堃 焦劍
文字/編輯:王鴻良 張軍 賈曉燕 袁京 汪丹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教育部、視覺中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