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中國地緣政治研究要為國家利益服務(下)(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張文木:中國地緣政治研究要為國家利益服務(下)(2)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并推動了地緣政治學在我國的傳播和研究。經(jīng)過四十年的吸收和消化,地緣政治學開始在中國本土扎根,中國學界的地緣政治學將告別“言必稱希臘”的時代。

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和經(jīng)世色彩

學問必須經(jīng)世,地緣政治不應當被研究成為讓國家四處“拼命”的學問

經(jīng)濟導刊:1998年您在《戰(zhàn)略與管理》上發(fā)表了《美國的石油地緣戰(zhàn)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安全》,這是比較有影響的文章。你當時怎么會選擇這樣一個研究項目?

張文木:我在學術研究中有明顯的問題意識和經(jīng)世的色彩。正是因此,我才選擇到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工作。之后不久,我將讀博士研究生期間思考的問題整理出一篇關于美國南亞政策的文章。這篇文章至今都在產(chǎn)生著影響,而且我愿繼續(xù)接受歷史的檢驗。我在文章中提出“建成貫通經(jīng)中國內陸通往中亞南亞乃至中東的石油管道線路,對我國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此外,還分析了修建這條管道及保障安全的可能性。當然,“西氣東輸”現(xiàn)在已成為現(xiàn)實,但在1998年提出這個想法時,有的同志認為這簡直是“幻想”。我不認為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起了多大的作用,只不過與其他一些有眼光的同志想到一塊了。我更不認為這篇文章有什么了不起,及時提出我們應做的事,不然要我們學者干什么。

現(xiàn)代地緣政治學說的本質

經(jīng)濟導刊:您是當代中國地緣政治研究的重要學者,您怎樣看西方地緣政治學者及其理論的貢獻、影響以及缺點?

張文木:地緣政治(geopolitics)是一個外來詞匯,但這決不意味著中國歷史上沒有地緣政治思想,中國古代多用“形勝”、“方輿”等,現(xiàn)代中國則多用“歷史地理”或“地理政治”等來表述“地緣政治”的內容。比如中國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魏源的《海國圖志》,都是近代以來中國地緣政治的奠基之作。前者重點研究中國內部的山川形勢,后者研究世界地理布局,貫穿其中的還有相當豐富的利用地形爭衡天下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歷史進入20世紀以后,地緣政治研究在世界范圍得到極大的推進。在中國曾問吾、史念海、譚其驤等在其中都有大貢獻;西方同期的麥金德、馬漢、凱南、布熱津斯基等的研究也對學界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前者是為了中國反殖民地、反帝國主義的時代主題,后者是為英美國家拓展“生存空間”、推行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國家私利的需要。19世紀德國地緣政治學的倡導者們認為,“地緣政治是一種科學方法,是一種以編排地理資料去開發(fā)地理空間的思想。”

資源的絕對有限性與發(fā)展的絕對無限性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國家力量的絕對有限性和國家發(fā)展需求的絕對無限性的矛盾,是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國家發(fā)展自始至終面臨的基本矛盾,而貫穿其間的生存斗爭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絕對底線和動力。由此而言,地緣政治的本質并不是地理與地理的關系,而是地理與政治的關系。換言之,人類如果沒有必須時時面對的資源緊缺的問題,那世界就不會有地緣政治這門科學。

我說過:“沒有政治方向的地理知識只能成為學科而不能成為科學。”近代以來,西方為了“生存競爭”將學科納入政治視野來研究,而現(xiàn)在我們一些學人大概是和平時期太長的緣故,反將政治納入學科來研究,其結果進步的是思辨,丟掉的卻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嚴重脫離實際是要亡國的。這方面的前車之鑒有中國在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和20世紀的蘇聯(lián)。秦軍抵齊城下時,齊人“竟無一人是男兒”,全城靜音投降;蘇聯(lián)和蘇共更是在無人能敵時自行靜音解體和解散。

那么,什么是政治呢?政治問題就是吃飯問題,對于國家而言,就是資源問題。由此而論,“地緣政治與資源政治的統(tǒng)一,是現(xiàn)代地緣政治學說的本質特征”。而資源則是地緣政治的核心。極而言之,沒有資源就沒有地緣政治。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界資源密集區(qū)便是世界地緣政治的天然中心。與大西洋不同,太平洋是世界新興市場國家最密集因而也是市場潛力最大的區(qū)域,印度洋是世界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工業(yè)資源最豐富的區(qū)域,這使得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將目光鎖定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并為控制這一區(qū)域進行決戰(zhàn)。

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者與政治家對地緣政治的認識有著重大的差別:學者注重并能較好地把握地理中的點與面的關系,以麥金德為先驅的西方的地緣政治學者提供了從整體上認識世界地緣政治的全球框架。同時產(chǎn)生的問題是,他們這些優(yōu)點的過度運用便成了其理論的缺點。他們往往得魚忘筌,注意了地緣卻忽略了政治,結果寫出的只是優(yōu)秀的“地理手冊”而不是“地緣政治”。他們筆下的“形勝”沒有一個是不重要的,他們書中那一個接一個的“樞紐地帶”宛如一串動人的“塞壬的歌聲”,誘使他們的國家為爭地而四處“拼命”,由此拉長戰(zhàn)線、透支國家資源并導致國家的衰落。結果也同樣犯了思辨上去了、國家卻衰落了的錯誤。

德國地緣政治學者卡爾•豪斯浩弗說:“在地理上無知的代價將是巨大的。”可惜的是,豪斯浩弗本人的理論就過于深入地理而由此失去了政治,這讓他的國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英國地緣政治理論學者杰弗里•帕克評價說,正是“德國的地緣政治學思想促成了1945年5月第三帝國的眾神之日”。如將這個評價用于西方許多地緣政治學者及其理論也是合適的。   

1908年,英國寇松勛爵在他的《邊疆線》一書中就瘋狂主張:“沿著上千英里的遙遠疆界,都將出現(xiàn)我們20世紀的邊防騎士(Marcher Lords)。”與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凱南、布熱津斯基的學說一樣,寇松的地緣政治學說成為讓英國為擴張利益無節(jié)制地四處拼命的學問?;粮裾f:“凱南的成就是,到了1957年,自由世界所有的矮墻都已配置衛(wèi)兵防守,他的觀點對此有決定性的貢獻。事實上,由于崗哨林立,美國可以大大自我批判。”

地緣政治不應當被研究成讓國家四處“拼命”的學問。毛澤東同志說:“‘滅此朝食’的氣概是好的,‘滅此朝食’的具體計劃是不好的。”這就是說,拼命只是戰(zhàn)役層面上的事,絕不能將它上升到戰(zhàn)略,尤其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就提出“賭國家命運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應根本避免”的原則。由于中國堅持了這一原則,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英國的麥金德、德國納粹時期的豪斯浩弗、美國的凱南、布熱津斯基等為自己的國家提供了一整套導致國家為爭地盤而四處拼命的研究,結果他們的國家倒在這些學者的眼前。

遭遇到“大失敗”的為什么總是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人呢?這是因為他們的研究偏離甚至違背了地緣政治的本質和其中“環(huán)球同此涼熱”這樣一個連中學生都不陌生的“能量守恒定律”。地緣政治的本質與生活常識是一致的。違背常識是要吃虧的,而違背常識的往往是其認識走不出書齋的人。

政治家是實踐地緣政治學的主體。歷史上,能夠吸取和運用學者研究成果,充分認識不同地理空間的不同特點,較好地把握戰(zhàn)略目標與戰(zhàn)略資源/能力的匹配及其矛盾轉化關系的政治家,一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的認識會使國家培養(yǎng)元氣,行穩(wěn)致遠,而這樣的學識恰恰是麥金德、凱南、布熱津斯基等地緣政治學者力所不及的。當然作為同行,這些學者的這些缺點也是我力圖避免的。

經(jīng)濟導刊:您認為地緣政治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什么?

張文木:地緣政治本質上應被理解為國家“養(yǎng)生”和爭取有方向的世界和平的學問。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人物集中于優(yōu)秀政治家群體,其中大多數(shù)人的偉大,并不在于他們對本國戰(zhàn)略目標的認識和把握能力,而在于對本國戰(zhàn)略目標與戰(zhàn)略資源在特定地理空間的匹配關系及其矛盾轉化節(jié)點的認識和把握能力。這正是地緣政治的要義。

地緣政治是刀尖上的哲學,而地緣政治學的要義不在刀子而在哲學。刀子是要有對象的。這就要求明確我們的敵人是誰,另一方面,哲學是講邊界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力量邊界在哪里。1972年,尼克松來到中國,說要跟毛澤東談哲學。他說的“哲學”就是兩個國家的國力邊界及其合作的邊界。毛澤東與尼克松這兩個談哲學的政治家一見面,這個世界就向光明的方向轉變。麥金德、凱南,尤其是布熱津斯基等“地緣戰(zhàn)略大師”為自己的國家提供的是只有刀子而沒有哲學、只有戰(zhàn)略目標而沒有能力界限的學說,這些學說則誘導他們的國家走向衰落。

1972年年底,尼克松訪華后,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告誡全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澤東是在警示未來中國不要重犯美國擴張目標與國家資源不匹配導致國家衰落的錯誤。

“政治科學是以歷史為依據(jù)的。”在國際博弈中,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具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同時與兩個以上的大國對抗。19世紀初,拿破侖法國與英國作戰(zhàn),曾取得過輝煌的戰(zhàn)績,法國繼而于1812年輕率深入俄國,其后三年便??;20世紀40年代,德國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與英國作戰(zhàn)并控制了西歐,1941年德國侵略蘇聯(lián),其后又是三年便敗;同期的日本與中國開戰(zhàn),初期取勝,1941年年底又與美國開戰(zhàn),其后還是三年失敗;20世紀50年代在朝鮮戰(zhàn)場上,美國同時與中國和蘇聯(lián)對陣,美國三年便敗;60年代在越南戰(zhàn)場上,美國還是同時與中國和蘇聯(lián)作對,最終還是以慘敗告終;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lián)與中美同時作對,導致蘇聯(lián)的最終解體;21世紀初,小布什政府確定了7個所謂的“邪惡軸心”,其結果導致美國由此衰落。

1972年初,中國政府準備接待尼克松訪華。1月6日,毛澤東同周恩來、葉劍英談外事工作時說:“其實這個公報沒把基本問題寫上去。基本問題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zhàn)??陬^說兩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戰(zhàn)都可以,實際上就不能兩面作戰(zhàn)。”送走尼克松后,7月24日,毛澤東在與周恩來、姬鵬飛、喬冠華等談國際問題時,再次叮囑:“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們的政策。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能兩面作戰(zhàn)。”

責任編輯:周艷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