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丞相世家》里記載了一則周勃的舊事。
漢文帝親政后,召見左丞相陳平和右丞相周勃。他先是問周勃:“天下一年判斷多少案子?”周勃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錢谷出入是多少呢?”周勃還是說不知,皇帝兩次提問自己都一無所知,周勃顯然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司馬遷說他“汗出沾背,愧不能知”。接著皇上又將同樣的事問陳平。陳平說“(它們)各有負責的人”?;噬蠁枺?ldquo;負責的人是誰?”陳平答曰:“皇上想知道每年判決多少案子,可以詢問廷尉;想了解錢谷之事,可以詢問治粟內(nèi)史。”皇上說:“既然這些事都各有為主的人,那要你這個丞相干什么呢?”陳平回答:“丞相……對上輔佐天子,對下鎮(zhèn)撫四夷諸侯、親和百姓、監(jiān)督官員各司其職。”皇上大為贊許。出了朝堂,周勃責備陳平說:“您為什么平時不教我這樣回答呢?”陳平笑著說:“您居丞相之位,難道不知道要干什么嗎?何況,陛下問的是長安中的盜賊數(shù),您能霸蠻答復嗎?”周勃自知其能力遠不如陳平,不久即稱病請免自己的右丞相職位,左丞相陳平因此成為唯一的宰相。
讀到這里,估計您會像我一樣發(fā)出感慨:放著一等一的高官不做,偏要辭職,太難得了!
其實,事情有著出人意料的另一面。
司馬遷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里有這樣一段記載:“文帝既立,以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居月余,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勃懼,亦自危,乃謝請歸相印。上許之。” 此段話極通俗,用不著翻譯,它告訴了我們周勃辭官的另一種原因:避災免禍。
究竟是哪種原因?qū)е滤ヂ??抑或二者兼有?這里暫且不論。先說說周勃其人。周勃不是個一般人。秦二世元年,他跟隨劉邦起兵反秦,攻城略地,無往不勝,以軍功拜為將軍,被封武威侯。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絳侯,由于討平韓信叛亂立下大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后,皇后呂雉專權(quán),大量任用娘家人。周勃聯(lián)合陳平智奪呂雉之侄呂祿的軍權(quán),后來又誅殺諸呂,徹底清除外戚勢力,迎立文帝。他的忠誠,印證了劉邦生前一個預言:“安天下劉氏者必勃也。”然而,周勃忠于劉氏天下是一回事,皇帝是否始終相信他的忠誠又是一回事。
皇權(quán)時代,幾乎所有的高官都處于周勃式的兩難處境中。一方面,傳統(tǒng)中國是非常世俗的,衡量成功的標準就是官、名、錢。官越高、名越大、錢越多,越意味著成功。做到一人之下無數(shù)人之上的丞相更是成功中的成功。士子們讀書、帶兵、侍奉皇帝,無不圍著官、名、錢打轉(zhuǎn)。另一方面,一個人官職越大,與皇帝打交道的次數(shù)越頻繁,嫉妒的人也越多,越容易惹是生非、蹈危陷險。周勃幼而好武,終生少文,是個粗人,卻并不愚蠢,明白功高震主可能大禍及身這個道理之后,自然立即以答對不佳、能力不夠為借口作別官場了。
(作者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