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后的一天,她的嗓子突然“罷工”,發(fā)不出音,說不出話,又癢又疼。離期末考試還有一個月,自己的嗓子好不了是小事,耽誤學生的學習可怎么好?她一邊喝著村醫(yī)開的藥,一邊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無聲課堂”教學。每到上課時間,她就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檢測試題,一字一字抄寫在黑板上,借助“啞語”手勢教孩子們。懂事的學生認真地自學、復習、練習,不會的問題互教互助……那年期末考試,張建華所教年級的單科成績均取得了全鄉(xiāng)第一的好成績。而她,直到考試結束后,才到50多里外的縣城醫(yī)院找醫(yī)生看嗓子。
只要孩子是快樂的,她就是幸福的。她用“知識瓊漿”樂此不疲地培育著全面發(fā)展的孩子,也用人格魅力創(chuàng)造著香甜可口的“開心果”。
每天放學后,她堅持到各個村做家訪。路上,她一邊和孩子們談心聊天,一邊和他們撿路邊的木柴,帶回家讓家長燒火做飯。田翠花、盧金章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她每月90元工資,卻把自己當作“大款”,幫孩子交學費,幫助孩子重返課堂。
洪水泛濫的夏季來臨,90多斤的她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力氣,背孩子們過河,送他們回家。有時洪水太大,她就把回不了家的孩子帶回自己的家,陪他們寫作業(yè)、輔導功課。
農忙季節(jié),總有一些孩子因為家里缺少勞動力,被父母拉去干農活。為了不讓孩子落下功課,她號召全班同學成立互助小組,把語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一邊幫著父母割小麥、掰玉米、刨紅薯、拾大棗,同時讓學生體驗生活,學寫作文。孩子們既豐富了寫作素材,又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得到了精神的成長,懂得了互助的幸福和快樂。
每個周五是她和孩子們的勞動日。她帶領學生拿上掃帚,走出校門,清掃全村的街道,在飛揚的塵土中,孩子們懂得了清潔的含義;每周六日,她帶領班里的雷鋒小隊,給村里的五保戶送溫暖,在老人們幸福的笑容里,孩子們體驗到了奉獻的快樂;每學年,她都帶孩子們勤工儉學——春天到山里采槐花,夏天到地里撿麥穗,秋天到坡上摘酸棗,冬天到草埔里拾紅棗……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和孩子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快樂時光中,張建華深刻體會到,最樸素最真實的教育就是愛和陪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