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們講了那么多的傳統(tǒng)美德和德目,其價值取向及特點可以概括成四個方面的內容,幫助我們處理義利關系、群己關系及和諧競爭的問題。
第一,道義高于利益。朱熹曾經說過:“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義薄云天,對中國古人來說,“義”是最重要的,關公、岳飛這樣的忠義之士被奉為神明受百姓供奉,正說明了這一點?,F代社會的人們常常為了逐利而忘義,官員以權謀私當貪官,百姓求財逾越法律紅線,那就更需要處理好義利關系的問題,以保證人們不至于走向犯罪。按照儒家的君子小人之辨,重義還是重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
第二,義務先于權利。西方是天賦人權,在中國則是人負己責。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當盡到自身的義務,只管耕耘、莫問前程。如果開口閉口談論的都是好處、報酬和權利,是不符合中華民族對高尚人格的道德界定的。
第三,整體高于個人。從古到今,仁人志士所表現出的忠義精神,無一不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堅持集體主義導向,奉行集體主義原則。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一個有道德素養(yǎng)的人會優(yōu)先考慮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要人經常換位思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如此才有可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就是說仁者愛人,義者正己,要學會愛別人,懂得用義務來要求自己。明代思想家呂坤更是把“肯替別人著想”視為“第一等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指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說一個人有多么高的學問和知識水平,而是做人做得怎么樣。
第四,和諧重于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特別強調競爭這個觀念,其實競爭是個自然規(guī)律,只要人有利益訴求,即使不去倡導,人們也會參與到競爭中去。競爭是以資源稀缺為前提,把對方視為對手來設定的,并且難免會有不正當競爭的情況出現。按照傳統(tǒng)道德的價值觀念來衡量,我們中華文化倡導的是和諧、和睦、和平,在競爭過激的狀況下,我們需要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理道德來維持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古有將相和的故事,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萬事興”這樣的名言警句,相信大家可以從中感悟到對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來說,和諧才是最值得珍視和倡導的價值觀念。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