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1年2、3月間,馬克思在考慮回答俄國(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農村公社問題時曾設想,在西方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前提下,像俄國農村公社這樣的組織和地區(qū)“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即“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這是說在落后地區(qū)可以跳躍,不一定經過發(fā)達的資本主義階段來享受資本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人類的財富。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西方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因為革命成功了,發(fā)達國家就可以來幫助落后的國家或者民族共同富裕,這就是先富幫后富。沒有這個前提,落后地區(qū)或民族就很難跨越“卡夫丁峽谷”。
這個構想,不但為后來的東方落后國家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而且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俱進,只有不斷民族化和時代化,才能成為革命行動指南的理論品格。馬克思關于落后地區(qū)或民族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思想就表明了他們的理論在與時俱進,因此才能成為革命行動的指南。
馬克思主義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理論品格,所以在170年的歷史潮流中久盛未衰,它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性的理論。那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承發(fā)展呢?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唯物辯證法,任何事物都包括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兩個方面。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創(chuàng)立的理論,也就是說原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也應當如此,他們的理論同樣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體。回顧10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史,在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理論中,屬于共性、普遍性的內容就是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屬于個性、特殊性的內容就是帶有某些民族特點和時代局限的具體觀點和具體結論。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承發(fā)展,就是要傳承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并根據新的實踐經驗、科學技術成就、民族的和時代的特征對其加以豐富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要有合適的土壤就能植根發(fā)展,如今它已經成長為枝干繁茂的參天大樹。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理論,也就是原本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是參天大樹的主干的話,那么它的第一根正中的枝干就是列寧主義。列寧主義使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形態(tài)變成為實踐形態(tài),在極其廣袤遼闊的土地上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曾經威武一世的超級大國,以及與它存在緊密聯系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不復存在,但列寧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正宗傳脈的歷史不容否定。那種把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完全加以割裂,乃至對立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來說,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歷史實際和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也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既然它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因此它就與原本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有區(qū)別。但是,它的基本面和主體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承。把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割裂和對立的觀點,實際上是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觀,認為列寧主義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把兩者對立起來。這是我們不贊成的,它的實質是要腰斬馬克思主義,它把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實際目的就是要腰斬馬克思主義。這也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景象,需要我們高度警惕,不能任其泛濫。
雖然在蘇聯和東歐等國家,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遭受了嚴重挫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但是我們放開視野,從人類歷史長河來看,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社會主義經歷了一個長過程發(fā)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鄧小平同志認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有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他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這是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論述。
怎么看待社會主義的一些曲折和挫折?就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是馬克思主義參天大樹上一根非常茁壯的枝干。中國共產黨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盡管有多個渠道,但主要是通過俄國十月革命這個傳播系統使馬克思主義成為觀察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因此,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一直稱之為馬克思列寧主義。那種將馬克思與列寧主義割裂對立的觀點,也是在閹割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前面也說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腰斬,是閹割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中,一直將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在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充分地學習和研究列寧主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