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眾生平等
對“平等”這個概念論述最多的,首推佛家。而且中國佛學里強調(diào)的“平等”,早已超越了世俗概念,甚至超乎物種的限制,叫做“眾生平等”。眾生,包括“有情眾生”,也就是有感情的生命體,比如人類和動物;眾生,也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植物、微生物乃至山川石礦等沒有情識的物體。大乘佛法說眾生平等,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會受輪回之苦,也都能具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視眾生無有差別”。
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在中國文化界影響力最為廣泛的中土禪宗,以禪宗的觀點看,佛性就是自我的覺悟,眾生都能成佛,就是眾生都有機緣參禪悟道、升華自我,如果能夠破除迷惑內(nèi)心的種種執(zhí)著、能夠了悟解脫心靈桎梏的真理,那就是一種立地成佛了。中國文人之所以推崇禪宗的理論,是因為禪宗的人間化與簡易化,使它不再執(zhí)著于儀規(guī)、不再像宗教,而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智慧參照、一種哲學道理,成為了“禪學”而非僅是“禪宗”。
在禪學的思想指導下,“眾生平等”的理論也推衍到了社會生活中,演化成一種德性標尺。如果認同眾生的地位平等,就該盡可能維護每一個物種生存共處的權(quán)利;如果承認眾生的法性平等,就該盡量地遵從每一樣事物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人類對于萬物,不該以霸占之心、掠奪之心去強求和破壞;人類之于世界,該是以平等之心、善念之心去尊敬和平視。
這就像道家以平等心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沒有偏愛私心,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草扎成的狗一樣,在天地蒼穹的懷抱中,萬事萬物都經(jīng)歷著平等的存在與平等的消亡,都遵從著平等的規(guī)律法則和平等的因果循環(huán)。在大自然的眼中,“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萬物都是平等地生發(fā)衰落、平等地循環(huán)往復。
而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說人民與我都是同胞、萬物與我都是同類,這種“民胞物與”的觀點,也是儒家代表人物從側(cè)面顯示出的一種眾生平等觀。
在“眾生平等”的禪學感悟和哲學思索下,也許我們與他物有著境遇差別,但是沒有優(yōu)劣差別,不該以輕蔑之心傲視天地;也許我們與他人有著境地差別,但是沒有等級差別,不該以輕慢之態(tài)目空一切。懷有慈悲心性,就是能對他人他物的苦樂以平等心去感同身受。
在中國文化里,對于平等的呼喚,有社會宏觀層面的制度平等,有個人實際層面的人格平等,更有生命自然層面的眾生平等。所以國學會對家國說“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會對社會說“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會對個人說“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會對官場說“臨官莫如平”;更對世間道理說“持心如衡,以理為平”。在這樣的文化承襲中,讓我們在今朝期待,正理平治,承平盛世。(文/曹雅欣 書法/張瑞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