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界和諧
和諧,除了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在國家層面上更能代表中國文化面對世界的精神。中國文化,從整體來看,是中和的文化,是涵容的文化,而不是稱霸型的文化、進攻型的文化。儒家講“致中和”,這個“中”字,就表達了一種不擴張、不過分的原則。中國古代縱使是盛世時期,中華文明培育下的王朝政權也都是在守中道,并不因兵力過盛而妄想以武力征服他國、開疆擴土,中庸的準則就是一種適度恰當?shù)脑瓌t。在北京故宮的皇帝寢宮養(yǎng)心殿里,懸掛著一張寫有“中正仁和”匾額,那便是一國之君隨時提醒自己要中庸正直、仁愛和諧的證明。
古代中國,曾經(jīng)多次達到過同時期世界輝煌的頂端,然而即使國力鼎盛、兵馬精良、糧草充足,中國的本土意識,都從未有過侵略、掠奪、霸占、干預他國的想法。經(jīng)濟和軍事的強大崛起只是使外界一時瞠目的表面,文化和思想的強大有力才是使民族長久屹立的內(nèi)里。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文化,是一種有禮有節(jié)的、秩序井然的、中正平和的文化,它維護著國土內(nèi)外、疆域遠近的共同安定,所謂“天下大同”,所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所以,和諧,是浸潤在中華文明歷史洪流中、承前啟后一脈傳承的一種思維方式。面對家國,中國人追求的是和氣致祥、和氣生財,是以和為貴、地利人和;面對世界,中國人相信的是和衷共濟、四海一家,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和諧的文化理念教導中國人:對于自我修養(yǎng),要養(yǎng)性和情;對于同道中人,要和睦相處;對于存異之人,要和而不同;對于家庭整頓,要家和萬事興;對于社會秩序,要禮樂和諧;對于國家治理,要和合偕習;對于國際相處,要萬邦同樂??傊?,守中致和,以和為貴。(文/曹雅欣)
(來源:光明網(wǎng))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