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和諧
一個人自我修煉達標了,就要去處理和影響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這就是“和”的第二個層面,人際和諧,也就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在社會中,我們會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還會遇到更多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正是人們彼此之間的矛盾與調(diào)和、對比與映襯、沖突與融合、碰撞與交流,才交相輝映地構(gòu)成了一個社會的無限張力與無窮活力。一個成熟的社會,因為包容了多樣性,所以構(gòu)成了生命力。
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處、甚至彼此欣賞促進呢?中國文化給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養(yǎng)的君子,既能夠維護人際之間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又不必在具體意見上去茍同于人、勉強自己和他人必須屈從彼此。國學(xué)里還說“君子周而不比”,這是說,君子能夠親和他人而合群團結(jié),卻不與人勾結(jié)而拉幫結(jié)伙。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這些準則都是承認了個體的可貴精神,而又尊重著他人的差異、保持著恰當?shù)木嚯x,懷揣和善之心、生發(fā)和睦之情、維持和諧交往、促進和美之態(tài)。所以社會學(xué)家費孝通先生就提出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各自保持自身的美感,還能欣賞他人的美,彼此的美一起和諧共處,就是社會理想的大同境界。其實這句話的應(yīng)用面很廣,無論是對其他個人、還是對其他民族、或是對其他國家,都能適用,可以作為人與社會和諧精神的一種推演發(fā)散。
第一個層面人與自我的身心和諧,要修身養(yǎng)性、修心和情;第二個層面人與社會的人際和諧,要與人為善、和睦共處;而“和”的第三個層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中國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xué)的基本信條,儒道釋三家都有闡述,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比如,天人合一的觀點,影響到中醫(yī)上,會認為人體本身便隱喻了自然界的組成元素,骨骼象征山脈、血液象征河流、穴位象征星斗、毛發(fā)象征草木等等;而影響到音樂上,人們認為,一張古琴的部件組成里就分別代表著天地、山水、年月、龍鳳等自然世界,而音樂中重要的美學(xué)觀點更提出了“八音克諧”,也就是音樂演奏中的和諧美。可以說,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在中國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當中,人們希望,天與物與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為一。
而從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天,可以理解為大自然,人,就是人類社會,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共同遵守同樣的規(guī)律,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為一致的統(tǒng)一體。這也是人與自然最穩(wěn)定的相處模式,不是征服與被征服之間的彼此角力,而是供養(yǎng)與建設(shè)之間的和諧共處。
這樣的和諧畫面,在中國文化里,古人比今人體會更深,他們常常用很詩意的句子來描繪人與自然之間結(jié)成的美好情誼:
比如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當他在人的世界里缺少知音的時候,能與花香中的一輪明月對話成知己。如果人們不曾善待花間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與月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彼此相親。想要人與自然“相看兩不厭”,就要把自然當做人類的朋友去善待。
再比如陶潛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當他官場失意的時候,是自然里的一叢菊花、一簾遠山,給了他心靈上的無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獨的詩人,卻有飛鳥在夕陽西下時與他結(jié)伴還家,熱鬧了他不寂寞的歸程。如果人們不曾珍護山間的鳥獸、田園的青翠,人與鳥就不可能有同路而歸的自在。人想要與自然形成“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的彼此欣賞,那就要把自然當做自己的心靈一樣去愛護。
如果說,古人把人體構(gòu)造看做是自然界山川河流的象征,那么,我們今人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也看做是人體的骨骼與血液的延伸呢?倘若從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人之于自然,便能夠以珍愛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間萬物。
在當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就是能夠?qū)W習(xí)古人的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擬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狀態(tài),而它,就會還我們一份花落花開、云卷云舒的輕安自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