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出的第四個價值目標,是和諧。
(一)和諧文化
和諧,也就是和睦協(xié)調,這幾乎可以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張,是萬事萬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國人從古至今源遠流長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條、智慧要求。所以,和諧的信念在國學中具有深遠根基。
儒家經(jīng)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把“和”看做是天道的追求,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如果達到適中的、和諧的狀態(tài),天地萬物就能各自恰如其分、生發(fā)有序。
道家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句話發(fā)散來看,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面,世界規(guī)律就包含著萬物的必然對立。而能夠將這些對立面統(tǒng)一調和起來,就是至高的和諧境界。
而佛家對和諧的強調更是隨處可見,甚至直接提出了“六和敬”的思想,要求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而很多人也認為,“和尚”這個詞,就喻示著“以和為尚”的精神。
儒釋道三家思想連同其他各家理論對和諧的追求,深深影響著中國人在各個領域內的行為方式。所以,中國的琴道講究中正平和,中國的茶藝推崇和靜怡真,中國的建筑代表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國的醫(yī)學要求五臟調和、七情調和、氣血調和,就連進行博弈對決的中國圍棋都在尋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營利致勝的中國商業(yè)也信奉著和氣生財。
可以說,和諧,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皆大歡喜的狀態(tài),是一種全面勝利的智慧。
(二)身心和諧
對于個人來講,如果想達到守中致和的理想境界,首先,要修煉身心和諧,也就是人與自我的和諧。
修身為本,這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再強調的重點,《大學》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都是要把修身作為人生根本,其他的為事只是末節(jié),如果這個人生根本沒修好,想要把末梢的事情做好,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本末倒置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進階路程是一種修己達人的順序,先修養(yǎng)自身、再治理家園、再服務社會、再報效祖國,是一個人的輻射力由近及遠的過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萬事萬物都有本末之分、有從開始到最后的正確順序,能夠把握住何為本末、何為先后的規(guī)律,就是近乎于“道”的人。那么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修身是最初的基礎,也是最固本的根基。
對于社會也是這樣,每個人自我先成為一個和諧的、安定的人,再融入集體,才能組成一個和睦有序的大家庭。如果每個人本身都是浮躁的、焦慮的、叛逆的,就不可能擴散出一個健康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
那么一個人如何修身才能達到自我的和諧呢?就是要對內修心、對外修行。修心,是內在心性的修為,正心誠意、戒性和情;修行,是外在行為的修煉,言行有度、舉止有禮?!吨杏埂肪透嬖V人們,一個自我修養(yǎng)好的人,應該是這樣的人——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也就是說,喜怒哀樂種種內在的情緒,外化發(fā)散出來的時候,如果能是合理合度的、是恰當其分的,那就是達到了“和”的標準。所以對情緒的處理,是檢驗一個人修為高低的最好衡量。如果,情緒內中,能和情養(yǎng)性、不過分,情感外發(fā),能和而有度、不過激,那就是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