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夜半私語白居易錯了嗎
“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許衡,就最喜歡善于“疑”的學生。他的傳記有曰:“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面。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學斯有得矣’。”不過,這個意思并非他自己的發(fā)明,比他早一點的朱熹已經說過類似的話了。
所謂“疑”,當然不是提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懷疑一切,或者蠻不講理、吹毛求疵地去否定別人。清朝有個學者叫毛奇齡,平生不喜歡蘇東坡。一次在京師中,有人問他:你說蘇軾的詩文不好,那么,“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難道也寫得不好嗎?這一問沒有難倒毛奇齡。他當即憤憤然地回答:“鵝也先知,怎只說鴨?”在場的朋友無不為之捧腹。顯然,“疑”不是指這種毛奇齡式的強辯。相反,中國學術傳統(tǒng)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倒是“平實”,即所謂“極于高遠,而卒反就于平實”。追問應當一直追到平實之處,而不是靠危言聳聽、巧言令色,使人蒙蔽于一時。
白居易的詩篇《長恨歌》中有兩句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有人說,長生殿是祭神的宮殿,絕非“私語”之處,當改作“飛霜殿”才符合情理。清代的考據家閻若璩指出,這種見解的根據出于《長安志》。據該書,天寶六載改溫泉宮為華清宮,重新命名其中專用于洗浴的宮室為九龍殿,寢宮為飛霜殿,祭神的宮殿則名為長生殿。這樣說來,唐明皇和楊貴妃夜半私語的地方,似乎應當在供他們休寢的飛霜殿才是。那么,白居易錯了嗎?
閻氏接著征引《資治通鑒》的一條注文指出,唐代皇帝寢殿亦可通稱長生殿。洛陽、長安、驪山都有長生殿。故此閻氏以為,長生殿實有兩義。一為專名,華清宮祭神宮殿是也;二為通名,唐宮中的寢殿是也。白詩所謂長生殿,即以該名的后一義言之,所以未必有不妥之處。
陳寅恪又提出他的不同看法。他說,華清池是溫泉。唐皇華清宮之行,實乃繼承北朝貴族以溫湯療疾來除寒祛風的舊俗而已,而這只能發(fā)生在冬春之際寒風料峭的時節(jié)。事實上,細檢史書,可知唐皇駐蹕溫泉,確實也多在冬末春初,未見以夏日炎暑臨幸驪山之例。白居易不諳內宮規(guī)制,“長生殿夜半私語”的文學描寫,殊不必看作就是史實??紦业氖д`之處,恰在于過分認真地把白詩與記錄史實的文獻等同對待了。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家黃永年更在以上說法的基礎上指出,白詩如此描寫,非因“常識之不足,蓋實有其苦心在也”。這番“苦心”便是:詩人必欲合并當時已流行民間的七夕牛女故事、玄宗宴樂最典型的背景華清宮,以及漢武帝與李夫人故事的藍本為一體。也就是說,這篇文學作品的背景既須為驪山華清宮,其中心復須為七夕。“魚與熊掌,必欲兼得,此‘七月七日長生殿’故事之所以產生也。”
從引出對白詩的質疑,到否定此一質疑,再到對質疑的否定之否定。經過這一番反復,閱讀者的理解就可能比過去又前進了那么一小步。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由約而博、又反博歸約的思考過程。有疑故而要發(fā)問,有問然后才有學。“疑”的態(tài)度,就這樣推動著我們讀書的深入和學問的長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