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國家:“宰相必起于州部”
把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和進行現(xiàn)實思考結(jié)合起來,把汲取歷史智慧和精心謀劃未來統(tǒng)一起來,這是習近平從政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深厚的積淀,讓他能剝開歷史的層層面紗,抓住古人治國的成功經(jīng)驗,為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找出有益的借鑒。
“為官之義在于明法。”這是20多年前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強調(diào)的。習近平提到的“義”是維護公正,伸張道義。在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闡述道:“無明法不足以正綱紀,無綱紀就不能護公正,張道義。”他引用了北宋名臣包拯的名言:“法令既行,紀律自至,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包拯曾在宋仁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后來官至樞密副使,是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宋仁宗年間,包拯曾離開汴京,任陜西轉(zhuǎn)運使。他一路眼見旱災嚴重,盜匪四起,百姓生活艱辛。但他認為,最令人憂慮的不是這些,而是官員執(zhí)法不嚴、不公,朝廷的法令沒有公信力。他因此寫下《上殿札子》,上呈宋仁宗,指出了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明的危害。他勸諫說:“法令既行,紀律自至,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意思是,只要法令順暢,紀律和風氣自然清正,那么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也沒有不能教化的民眾。
在執(zhí)法過程中,包拯不畏權貴,執(zhí)法嚴格。任監(jiān)察御史時,他多次彈劾轉(zhuǎn)運使王逵。王逵巧立名目盤剝百姓,激起民變后,又派兵抓捕,濫用酷刑,民憤極大。但是王逵與朝中宰相陳執(zhí)中、賈昌朝私交甚好,又是宋仁宗的寵臣,因此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xù)7次上奏章彈劾,最后一次甚至直接指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一時間朝野震動,輿論紛紛。宋仁宗迫于壓力,終于依法罷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還彈劾、懲治過當朝宰相、王爺?shù)呐龅取T谒麢嘀_封府(即代理主持開封府的事務)期間,京城里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心存忌憚,于是收斂了很多。
直到法律法規(guī)日益健全的今天,官員能否秉公辦事,是否執(zhí)法嚴明,依然對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的風氣有很大的影響。正如習近平引用的韓非子名言:“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2014年3月,習近平在河南蘭考的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會見5名蘭考當?shù)亟乖5撌降暮酶刹繒r,第一個就見了蘭考縣紀委副書記、監(jiān)察局長趙雪廷。他囑咐趙雪廷:“你肩上的擔子很重,要當現(xiàn)代的‘鐵包公’!”
2014年10月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中央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重大決策,深切回應了人民群眾對于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法治價值的要求。這是黨的中央全會上第一次專門討論依法治國問題,本身就體現(xiàn)了習近平對法治問題的高度重視。
同是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在文章中提到了縣官:“古時候,人們以‘七品芝麻官’來喻指縣令的官微權輕,有貶損之意。其實,當好一縣之長何嘗容易。我曾擔任過縣委書記,每與同行談起,大家總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責任不小。”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他講道,古人早就總結(jié)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這一規(guī)律。那一次,他列舉了王安石、海瑞等人從縣官做起,終成一代名臣的例子。
北宋王安石年僅21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淮南節(jié)度判官。任期滿后,他主動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出任鄞縣(位于今寧波市鄞州區(qū))知縣。王安石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縣庫存量,救濟災民。他了解到大旱期間貧苦農(nóng)民青黃不接,就允許百姓向政府借貸糧食,到收獲時低息償還。此外,他還帶領民眾疏浚東錢湖,解除了困擾鄉(xiāng)民多年的水旱災害,使原本喪失灌溉功能的東錢湖成了當?shù)匕傩湛谥械?ldquo;萬金湖”。這些在小小縣域施行的政策,看似不起眼,實則日后成了王安石主持朝政,推行變法的“初稿”。
王安石才華橫溢,重視教育。但是,鄞縣雖地處江南,卻連一個能當老師的人才都沒有。為此,王安石遍訪山野,尋找人才,終于找到了5位隱居山林的飽學之士。此后,王安石雖然離開鄞縣,但當?shù)剞k學重教之風早已興起,考中進士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南宋時期,更有“滿朝朱衣貴,盡是四明(當時寧波地區(qū)的別稱)人”的說法。
相比于王安石年少得志,明朝名臣海瑞直到48歲才出任浙江淳安知縣,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干出一番事業(yè)。海瑞初到淳安,得知富人田產(chǎn)廣布卻很少納稅,貧苦百姓即便絕收,也要繳納重稅的“不均之事”。他當即決定重新清丈土地,規(guī)定賦稅。負擔減輕后,原本逃亡在外的不少農(nóng)民返回故鄉(xiāng),淳安社會又煥發(fā)出生機。
海瑞在知縣任上勤勉節(jié)儉,當時的浙江總督胡宗憲稱贊說:“我聽說海知縣為老母祝壽,才買了兩斤肉,可敬。”但恰巧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因為覺得招待不周,把驛站的小吏倒掛起來痛打了一頓。海瑞趕到后說:“胡公以往巡視各地,命令所有地方不要鋪張?,F(xiàn)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他命人打開胡公子的錢袋,看到很多黃金,便沒收入了縣庫。隨后,海瑞派人報告胡宗憲,盡管此人是真的胡公子,但胡宗憲非但沒有責怪海瑞,反而對他敬重有加。
有感于幾千年歷史中的國家治理經(jīng)驗,習近平非常重視對基層干部的培養(yǎng)和教育,希望他們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爭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牢基礎。為此,習近平專門引用了做過知縣的鄭板橋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