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鋄金鏤雕雙龍馬鞍
明萬歷年間地圖上的針匠胡同
“工匠”即有工藝專長的匠人,古有“百工”之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工”已成為手工業(yè)者的通稱,《論語·子張》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古都北京作為能工巧匠的薈萃之地,有不少街巷名稱都是以工匠命名的……
鐵匠營鐵匠胡同曾是打造冷兵器的作坊
北京有多處稱鐵匠胡同或鐵匠營的地方,均為明清時設(shè)有制作鐵器的作坊或鐵匠聚居地得名。鐵匠俗稱“打鐵的”,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匠人們以鐵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兵器或生產(chǎn)、生活工具。打鐵是個技術(shù)活兒,多由師徒二人以上組成“小作坊”,其工具有爐臺、風箱、砧子、鍛錘、鉗子等,勞動強度很大。
西城區(qū)廠橋附近有前鐵匠胡同和后鐵匠胡同,清代稱鐵匠營。當時此地為“八旗”之正黃旗地界,駐有旗兵,所設(shè)鐵匠營以打造兵器為主,1911年后析為前、后兩條胡同,分別稱前、后鐵匠營,1965年定名為前、后鐵匠胡同。
豐臺區(qū)以鐵匠營命名的地名有六個,分稱鐵匠營、東鐵匠營、西鐵匠營、南鐵匠營、北鐵匠營和小鐵匠營,均為明初在此設(shè)打造兵器的營地而得名。明代軍隊所使用的兵器多為鐵制,為了滿足軍隊訓(xùn)練和作戰(zhàn)的需要,朝廷組織鐵匠成立了打造兵刃和鐵器的工匠營(兵工廠),俗稱鐵匠營,屬官營的手工業(yè)“大作坊”,按照兵部要求打造各種兵器?,F(xiàn)在南三環(huán)方莊橋和劉家窯橋之間的東鐵營橋即是源自鐵匠營之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