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孝信仰:需從娃娃抓起
人稱“五經(jīng)無雙”的東漢大學(xué)者許慎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這樣說解中華民族千古信仰的“孝”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本是個上作“老”下從“子”的會意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體到楷書,“子”字都是襁褓中大頭幼兒的象形。為便利書寫,簡化作“孝”。老人永遠(yuǎn)在上安享子女孝敬,子女永遠(yuǎn)在下敬孝老人,是符合中華傳統(tǒng)人倫禮制的。
圣賢造字,詞義不虛起。以具體形物表示抽象詞義,必有其真知灼見寄寓其中。特別是那些流傳使用了三千多年的古漢字,其所寄寓的深意,恐怕就接近絕對真理,萬世罔替了。那么,“孝”字下從象大頭兒子的“子”字,寄寓著我們先祖怎樣的圣明理念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誡人們:孝意識、孝信仰的養(yǎng)成,必須從娃娃抓起,過時則事倍功半,甚或事與愿違?,F(xiàn)代心理學(xué)說:三歲至十歲,是孩子最崇敬、最依賴父母的人生期,父母的言行,幼兒最信賴,故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孝道的最佳人生期。其實這不過是我們祖先的圣賢理念,得今日科學(xué)證實而已。我們創(chuàng)制“孝”字的先賢,領(lǐng)先現(xiàn)代心理學(xué)三千年,是何等的英明與偉大?。?/p>
父母之愛是動物的本能,與生俱來。而兒女之孝,卻只能靠后天培養(yǎng),這是父慈子孝的先天區(qū)別。孩子出世不久,其“視聽言動”正處于仿效成長期。父母是其仿效的主要對象,所以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特別是在孩子孝信仰的養(yǎng)成上,無可替代。父母孝則兒女多孝,父母不孝,自己老了要求兒女孝敬,幾乎是癡人妄想,社會輿情聲援也幫不了忙。孝與不孝都是由孩子仿效父母而來的,故“孝”字取“效”字之音。
在古人意識里,孝不僅是做人之本,還是做帝王之本,治天下之本。孝意識的培養(yǎng),孝信仰的養(yǎng)成要從孩子剛懂事時抓起,父母是主教師,家庭是主課堂。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吃)。”這里“弟子”指兒女,“先生”指父母,是說在家里家務(wù)、體力活,兒女包干干,有美酒佳肴,先盡父母吃。在今人看來,這樣的兒女堪稱孝星了,但孔子認(rèn)為這只能算作最初級的低品質(zhì)之孝。現(xiàn)今的國人,特別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獨生子女家庭,多是只下親而少上親的。這是對中華孝文化莫大地顛倒與異化。父母出差回家,帶來外地美味土特產(chǎn),放在客廳茶幾,父母還未見,兒女便搶著吃。孩子開心,父母歡心,老人傷心。為人父母如此“示范”,等你老了,孩子做了父母,也會照單復(fù)制,讓你傷心的。這就叫“天道好還”。倘孩子剛過來搶食物,你就將孩子拉懷入抱。“怡吾色,柔吾聲”地說:孩啊,這些東西爺爺奶奶還沒見,咱們先送給爺爺奶奶吃好嗎?”孩子大多就會連蹦帶跳地送去了。如此“示范”,孩子將來做了父母也就會“有酒食先生饌”了。學(xué)校里即使有孝敬,也是“言教”,家里父母的孝教示范,才是“身教”,身教從來重于言教?,F(xiàn)今上學(xué)的少兒們大都會背《弟子規(guī)》“首孝悌”了,之所以孝行仍不顯,概在父母沒在家里給孩子們做個好樣子。孩子將來萬一忤逆不孝了,也別怨天尤人,或責(zé)怪兒女,都怨你初為人父,初為人母時,沒有給自己所寶的孩子做個中華孝道的好榜樣。
這就是“孝”字所傳示的中華民族的人倫真理。只往下親,不顧上親,人人都會有個悲傷的晚年。家庭在下慈的同時不忘上孝,則人人都將有個歡樂的童年和幸福的晚年。“孝”字的圣明之教,對于中華孝信仰的培育作用,可謂大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