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遷娃上學不用愁了
在福建廈門務工的陜西安康人黃進最近有件喜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黃滔滔轉來廈門上學了。來廈門打工8年,他一直期待著把孩子接出來。“學習上爺爺奶奶舍不得督促,再說,孩子沒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也是孤單的。”
今年4月,他參加了“i廈門惠民平臺”的實名注冊。6月底名單公示,7月初,招收小學名單出爐后,他進行了志愿填報。按照“積分優(yōu)先、遵循志愿”的原則,黃滔滔如愿進入了一所公辦小學。“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學校,但怎么也比老家的學校好多了,很滿意。”黃進說。
截至2017年,已有近20萬外來娃在廈門接受義務教育,超過本地生源數(shù)量。而在江蘇南京,一場提升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的行動正在進行。
來自河南的張澤雨在南京打工10年了。2012年,張澤雨的兒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囿于“外地人”的身份,只能去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但學校并不能讓我們放心。”張澤雨說,學校里不僅老師換個不停,甚至還會突然停課、提前放寒暑假,娃娃沒人管。
2014年,南京市關閉了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800多名在校學生全部由玄武區(qū)櫻花小學負責接管。“孩子現(xiàn)在上的這個櫻花小學,教師素質和教學設備都特別好,老師還會定期家訪。”張澤雨說,學校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兒子變得越來越開朗,一回家就說個不停,全是學校里的事兒。“將來,孩子還能上公辦初高中,俺娃往后不用愁了!”
據(jù)南京市教育局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隨遷子女有9.06萬人,占全市所有學生的17.3%,其中小學生7.04萬人,初中生2.02萬人。在所有外來工子女學生中,約有8.93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占比達98.6%。
滿滿的獲得感背后是政策的持續(xù)關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上學問題明確了“兩為主”政策,即“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主旨是“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而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打破原先農村、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分別設計的模式,實現(xiàn)相關教育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據(jù)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報告2016》統(tǒng)計,2015年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shù)量達1367.1萬,比2011年增加了8.42%,占城市在校生比例達30.3%,其中小學階段有1013.56萬人,占城市在校生33.01%;初中階段有353.54萬人,占城市在校生24.53%。2015年,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為84.4%。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2017年要繼續(xù)擴大教育公平受益面,加快實施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jù)的隨遷子女入學辦法,為每一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提供平等考試錄取機會”。
“現(xiàn)在國家有各種政策,孩子帶在身邊既安心,學習環(huán)境又好,我要點個贊!”黃進樂呵呵地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