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我們采取了“多元一體”的方案。他說,這種“多元一體”的方案與歐洲現代民族理論——單一民族建國是不一樣的,這也跟我們整個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有關。
四是我們的倫理。我們傳統(tǒng)的倫理有它好的地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都能夠設身處,推己及人,這些東西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但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它否定掉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簡單地說,費先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經濟可以一體化,但是文化不能一體化,要多元化。我們要相信中國本民族文化的價值、生命力,不能簡單認同西方文化。不同文化之間要相互尊重。
接下來,我結合費先生的說法,談談我個人對文化自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近代中國文化自覺的歷程,來看一下近代中國文化自覺,走過了怎樣一條道路。
二、近代中國文化自覺的開端
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中國近代史一般說是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那么“文化自覺”從什么時候開始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因為“文化自覺”在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現代新產生的概念。當把這個概念放到歷史里面去的時候,我們要思考它的適用性。
費孝通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經講,近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是從近代開始的,至少有上百年的歷程。我反復琢磨,近代中國文化自覺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講呢?結合近代陳獨秀等人對于民族覺醒和文化覺悟的解釋,我認為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是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開始的。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盡管中西文化的交流已經開始了,但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或者說西方文化的東來,并不意味著整個中華民族或者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已經開始了。
五四時期,陳獨秀曾說過,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如果上升到明末清初的話,凡經過一次沖突,國民即受一次覺悟。但是中國人惰性太強,往往是每覺悟一次又迷糊一次,最終是“愈覺愈迷,昏聵糊涂”,一直到了今天。西方文化東來在明末清初就有了,但是中國的現代化(或者叫近代化)直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或者說甲午戰(zhàn)爭以后)才開始,就如同在果樹的嫁接過程中,嫁枝和真木如果不適合,就難以嫁接成功。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盡管在明末清初已經東來,但是中國文化的土壤還不能夠接受近代文化,不能夠把西方近代文化融入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里面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