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四十二年前,二十二歲的王安石從江寧出發(fā)到汴京參加科舉考試,自此走上從政道路。
王安石十六歲時隨父進京述職認識了曾鞏,曾鞏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評價:“翰林歲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然而,王安石十八歲時其父突然病逝于江寧通判任上,王安石在為父守孝期間,決定放棄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據(jù)其《憶昨詩》記載,他決心以兩位古代圣賢“契”和“稷”為榜樣,承擔自己的“天下己任”。
王安石以全國第四名的成績高中進士。
其實應(yīng)該是狀元。
據(jù)鄧廣銘先生引用過的史料王銍《默記》記載:當主考官把前十名的考卷呈送皇上批閱時,是已經(jīng)排好名次的——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楊寘第四,只是王安石的賦中有“孺子其朋”四字,也許觸碰到了宋仁宗忌諱“朋黨”的神經(jīng),宋仁宗很不高興,采用漢武帝“后來居上”的政治手法,把王安石與楊寘互換,于是楊寘成了那一屆的狀元,王安石只得屈居第四名。
王安石的第一個公務(wù)員職務(wù)是“簽書淮南節(jié)度判官公事”。
王安石一頭扎進帝國的基層政權(quán)部門,一邊積累基層政治經(jīng)驗,一邊撰寫《淮南雜記》,奠定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礎(chǔ)。
第二年,范仲淹和韓琦、富弼等人領(lǐng)導推行“慶歷新政”,然而,僅僅一年多便宣告流產(chǎn)失敗,韓琦也被貶到揚州,成為王安石的頂頭上司。
王安石仍然“每讀書達旦”,常常坐著打個盹就上班去了,有時連臉都不洗,加之不愛修邊幅,其形象可想而知。韓琦以為王安石沉迷歌樓酒肆夜生活,便提醒他得努力讀書,正值青春年少不能自暴自棄。
面對上司的誤解,王安石居然能不置一辯,依然潛心撰寫自己的《淮南雜記》。
按照北宋不成文的規(guī)定,只要進士及第,排名又靠前,在地方干滿一任之后,便可以申請回朝廷擔任館閣之職,經(jīng)常在皇帝身邊出頭露臉,提拔的機會自然更多。但是,王安石對自己的從政道路有著明確的自我設(shè)計:先當幾任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學”;所以,揚州三年任滿之后,他選擇知鄞縣,當一個親民的縣委書記。
王安石在鄞縣的政績《宋史》有明文記載:“起坡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其中“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便是后來“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的雛形:相當于官辦“小額貸款銀行”,在農(nóng)民青黃不接之際,以農(nóng)民田里的青苗作抵押“貸谷與民”,待豐收之后再還本付息;當時民間的高利貸利息是100%至300%,而王安石只收20%至30%,僅用于借貸工作的損耗與運轉(zhuǎn)——二十世紀孟加拉人尤努斯辦了一個類似的“窮人銀行”,為此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在十六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中,王安石積累起極大的官聲人望。他不僅深受老百姓愛戴,在士大夫中也被視為奇才,用司馬光當時的話來說就是:“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澤。”
三
和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齡一樣,只不過晚了十六年,蘇軾從四川眉山來到汴京,以全國第二名高中進士,風頭比王安石更勁。
蘇軾本來也應(yīng)該是狀元。
蘇軾的“高考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在汴京一鳴驚人,由于主考官歐陽修怕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便把它壓為第二名。這篇文章中的典故“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飽學如歐陽修也不知道出處,事后才從作者口中知道是杜撰的。這篇“高考作文”至今仍雄居于《古文觀止》。
蘇軾的第一個國家公務(wù)員職位是陜西鳳翔簽判。
由《宋史·蘇軾傳》可知,蘇軾童年曾與其母有一段關(guān)于東漢政治英雄范滂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到,蘇軾從小就有一種基于正義的政治激情,從他在鳳翔所作《喜雨亭記》來看,也有一種心系百姓的民間精神。但是,如果說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的話,蘇軾終其一生最多也就是一位政治愛好者。
據(jù)史料記載,深知其夫的妻子王弗,就是《江城子》中那個“小軒窗、正梳妝”的王弗,對初到陜西為官的蘇軾頗不放心,一直跟著來到鳳翔。夫妻二人達成協(xié)議:凡是蘇軾結(jié)交的朋友,都需要經(jīng)過其妻驗證通過。為了給足丈夫面子,每有新朋友來家,王弗都只是躲在內(nèi)室中觀察,待朋友走后,王弗才告訴丈夫,誰可以深交,誰應(yīng)當保持距離、適可而止。
就這樣,蘇軾仍然與鳳翔一把手陳希亮搞得別扭叢生。
陳太守是軍人出身,他當年在長沙為官的時候,也曾經(jīng)一口氣搜捕過七十多名欺壓百姓的地痞流氓。此時陳太守年事已高,與蘇軾這樣的風流才子相處,計較的就是一分尊重;然而,風流才子容易擺譜,這就造成了兩人之間的一系列戲劇性矛盾。鬧得最厲害的時候,甚至連皇帝都驚動了——多年之后,蘇東坡為陳太守作傳,曾表達過慚愧:“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于色,已而悔之。”
與王安石不同,蘇軾在鳳翔任滿之后,按北宋不成文規(guī)定回到了朝廷。此時王安石在揚州的頂頭上司韓琦已是當朝宰相,宋英宗知道蘇軾文筆漂亮,想破格提拔他為翰林學士撰寫皇帝詔書,韓琦認為人才應(yīng)該一步一步歷練,官場應(yīng)該講究秩序和規(guī)矩,最后蘇軾只判登聞鼓院,但蘇軾認為韓琦是“愛人以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