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一個點綴品,后來還是遭到了廢棄。公孫弘在相位四年左右時間,壽終正寢?!稘h書·公孫弘傳》在敘述完公孫弘的去世之后,有這樣一段話:“其后李蔡、嚴(yán)青翟(按,即莊青翟,《漢書》避漢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yán))、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邱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廐、車庫、奴婢室矣!”漢武帝時代繼公孫弘為相的,有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六人。從李蔡到石慶為相期間,相府客館逐漸化為丘墟,再也沒有賢才入駐。到后兩任丞相公孫賀、劉屈氂時代,曾經(jīng)人才濟濟、相與商討國家大計的相府客館,竟然變成了馬廄、車庫,和奴婢的住室。但客館被廢置的原因是什么?史無明文。我以為,它的衰弱并不是公孫弘去世之后才開始的,而是在公孫弘擔(dān)任丞相期間就已經(jīng)開始了。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在公孫弘去世前不久,淮南王劉安因“謀反罪”被告發(fā),牽連甚廣。公孫弘聞訊寢食難安,抱病呈寫奏章,向漢武帝表示,自己身為丞相,沒把臣子們帶領(lǐng)好,致使諸侯叛逆,因此深感愧疚。公孫弘和劉安并無交往,應(yīng)該不是怕受牽連而寢食難安。真正讓公孫弘感到寢食難安的,應(yīng)該是劉安獲罪的原由。所謂劉安“謀反”,是一樁冤案(說見拙著《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第三講)。當(dāng)時正處于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quán)、打擊諸侯王勢力的關(guān)鍵時刻,劉安獲罪的真正原由,是他豢養(yǎng)了大批門客,有著不可低估的私人勢力。劉安很有當(dāng)年戰(zhàn)國四公子的風(fēng)范,班固說他“折節(jié)下士,招致英雋以百數(shù)”,然而也正因如此,讓“天子切齒”(《漢書·游俠傳》)。漢武帝對于貴族豢養(yǎng)門客、培植私人勢力的痛恨,一定讓很多大臣印象深刻,所以才有“衛(wèi)霍改節(jié)”一說。指的是像衛(wèi)青、霍去病這樣有卓越功勛的人,都不敢私自養(yǎng)士,以免觸動漢武帝的神經(jīng)。
公孫弘聽說劉安被整治而寢食難安,原因或許也正在于此。盡管他的相府客館是個點綴品,盡管他身邊謀士的智慧,在漢武帝面前看上去是那么不堪一擊,但私養(yǎng)門客這點,還是犯了忌諱。在漢武帝強化皇權(quán)的政治大框架下,相府客館被廢棄的命運,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公孫弘身后,相府客館的廢棄,表征著相權(quán)向皇權(quán)繳械的“誠意”。然而漢武帝卻并不打算“到此為止”。
二 【丞相們的命運】
前面所引班固介紹相府客館命運的那段文字后面,其實還有一句話,全文是這樣的:“其后李蔡、嚴(yán)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邱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廐、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jǐn)復(fù)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這段話分三個層次,前面兩個分別為羅列公孫弘之后的丞相名單,和交待相府客館命運,前文已經(jīng)介紹過了。有意思的是第三個層次。班固筆鋒一轉(zhuǎn),第三個層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們的命運,說其中唯有石慶因忠厚謹(jǐn)慎終老相位,其余五位都未得善終。
班固的這個敘述結(jié)構(gòu),至少有兩點疑問。先說第一點。這段文字第一層和第三層都在講幾位丞相,卻在中間插入關(guān)于相府客館的描寫。班固為什么不順著丞相名單,把他們的命運交待了呢?如果我們嘗試著把講述客館變遷的文字全部刪去,會發(fā)現(xiàn)不僅不影響詞句的完整性,反而使得文理更通順。刪去客館命運后的文字就變成這樣:“其后李蔡、嚴(yán)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唯慶以惇謹(jǐn)復(fù)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文意相扣,嚴(yán)絲合縫。班固為什么非要在中間插入相府客館的命運?我想,班固正是要讓相府客館慘淡的結(jié)局,和六位丞相黯然的命運交相呼應(yīng),烘托出觀察漢武帝時代的一個特殊窗口。在漢武帝的皇權(quán)威嚴(yán)下,丞相們不僅留不住相府客館,連自身的命運都無法掌控。
第二個疑問和丞相們的命運有關(guān)。接替公孫弘的李蔡,在相位僅三年左右時間,因非法侵盜“國有”土地罪,自殺了。又是三年不到,后任丞相嚴(yán)青翟與御史大夫張湯訌斗,最終也是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繼而為相的趙周,同樣在相位上呆了三年左右,最終成為漢武帝打擊諸侯王、列侯勢力的犧牲品,在獄中自殺。有這三位丞相的先例,就無怪乎當(dāng)石慶因未能妥善處理流民問題而遭漢武帝痛斥時,就有人勸他自殺以謝罪。也無怪乎當(dāng)漢武帝任命公孫賀為相時,公孫賀嗚咽哽涕,長跪不起,不愿接受這個職位了。石慶因木知木覺、反應(yīng)遲鈍,最終沒有自殺,僥幸躲過一劫。而在他之后的公孫賀和劉屈氂,卻都因卷入巫蠱案,被漢武帝無情地斬殺了。
這就是班固羅列的六位丞相的命運,三人自殺,二人被殺,一人差點自殺。如此悲情,漢武帝的丞相就沒一個命好點的嗎?其實公孫弘之后,漢武帝總共任命過七位丞相,劉屈氂之后還有一位田千秋。班固把名單列到劉屈氂,戛然而止,沒把田千秋列進(jìn)去。恰恰就是這位田千秋的命運,和前面六位大不相同。
田千秋出現(xiàn)在巫蠱之禍后。巫蠱之禍,太子劉據(jù)遭栽贓陷害,被指利用巫術(shù)詛咒漢武帝。劉據(jù)為求自保,倉促起兵,卻在兵敗后自殺。這場裹挾著腥風(fēng)血雨的人倫巨變,讓遲暮之年的漢武帝陷入了沉思。官卑職微的田千秋假托神靈意旨,替太子鳴冤抱屈。田千秋的出現(xiàn),正好給了漢武帝一個臺階,讓他有了替太子平反的機會和借口。理順了太子案,漢武帝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把田千秋從極其低微的職位上,破格提拔為百僚之首的丞相,并封他為“富民侯”。漢武帝去世以后,田千秋仍然是丞相。直到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薨逝,田千秋在相位上前后呆了十三個年頭。在《漢書·公孫弘傳》中,田千秋這位好命丞相,被班固選擇性地遺忘了。班固為什么這么做?另外,又是什么造就了田千秋的命運,是他的才能、功績遠(yuǎn)遠(yuǎn)勝過前幾位丞相嗎?
從李蔡到劉屈氂這六位丞相,司馬遷曾評價李蔡“為人在下中”,也批評石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至于其他幾位丞相的才能和功績,司馬遷也有一個總體評估:“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jǐn),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dāng)世者。”(《史記·張丞相列傳》)從司馬遷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jié)論,第一,這些丞相都是些庸才;第二,他們只不過在朝廷上充當(dāng)“備員”,對國家大事根本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那么田千秋和這六個人相比又如何?班固說田千秋“無他材能術(shù)學(xué),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漢書·車千秋傳》)既無才學(xué),又無功勞,只不過替太子鳴冤恰巧符合了漢武帝的需求,因而拜相封侯。漢武帝去世后,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政,對這個階段的丞相田千秋,《資治通鑒》評價道:“時政事一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jǐn)厚自守而已。”依然因循守默,無所作為??磥碚摬拍堋⒐?,田千秋并不比他的六位前任強。那為什么前六任命運如此不濟,而田千秋卻恰恰相反呢?看來關(guān)鍵原因不在這些丞相們身上,而在用這些丞相的漢武帝身上。自公孫弘之后,漢武帝為什么始終選擇這些平庸之輩來擔(dān)任丞相的要職?
關(guān)于公孫弘這個人,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他是漢代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在他之前的漢代十八位丞相都是貴族出身。漢武帝打破成例任用公孫弘,未必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公孫弘的學(xué)問才氣實在寒磣,如前所述,四十余歲才開始學(xué)習(xí)《春秋》“雜說”,參加人才選拔的答卷,原先被考官置于下等,是漢武帝親自把它擢拔到上等。漢武帝看中的是公孫弘的學(xué)問嗎?不是,看中的是公孫弘這樣的人物,容易駕馭。此后公孫弘的“官場成長記”,證明漢武帝的估量是正確的。從后幾任丞相人選可以看出,漢武帝一直秉承著這個原則,丞相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能為皇權(quán)所駕馭。
漢武帝可能從來沒想過要讓這些丞相主導(dǎo)大漢帝國的政策走向,主導(dǎo)政策走向的,始終是他自己。在加強皇權(quán)的過程中,漢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國內(nèi)政治的緊張,莊青翟、趙周的死與此有關(guān)。對外政策上,漢武帝四面出擊,開疆拓土,使得國庫虛耗、百姓流離,石慶差點自殺,與此有關(guān)。此外,漢武帝又迷惑于方士,為求神慕仙而廣營宮室、巡行封禪,更加強了社會財富的消耗。而且正是漢武帝的這種迷信心態(tài)為人利用,釀成了巫蠱之禍。公孫賀、劉屈氂正是死于巫蠱。所以這幾位丞相的命運,幾乎都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危機息息相關(guān)。
田千秋的命運不同,是因為他出現(xiàn)在漢武帝洗心革面之后。巫蠱之禍讓漢武帝痛定思痛,開始徹底反省以往的所作所為,并頒布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終止了以往四面拓張、大開大闔的政策,決定轉(zhuǎn)向休養(yǎng)生息。因此漢武帝在任命田千秋為相的同時,封他為“富民侯”。“富民”二字正透露著漢武帝改革國策的信息。所以,田千秋和李蔡等人,雖同為漢武帝時代的丞相,卻屬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的界限,即在于漢武帝的國策取向。李蔡等六人的命運是和窮兵黷武、驕奢淫侈的漢武帝時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田千秋卻不是。所以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傳》中提到公孫弘的繼任時,撇開了田千秋,而是讓李蔡等六人和遭廢棄的相府客館一起,共同定格了漢武帝那個雄武拓張卻民不聊生的特殊年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