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畫像
▲《漢書》
▲四神紋玉雕鋪首(茂陵舊物)
▲漢武帝茂陵
▲茂陵石馬
▲茂陵石虎
▲公孫弘
一 【相府客館的興廢】
《漢書·公孫弘傳》中提到,公孫弘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后,曾在相府建造客館,開東閣門延接賢士,用自己的俸祿供養(yǎng)他們,咨以時務。如果熟悉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背景,就會知道,公孫弘這一招賢納士的舉措,是對漢武帝大興功業(yè)、大批量選拔人才政策的呼應。所以班固在同書《嚴助傳》中,以“朝廷多事,屢舉賢良文學之士”,作為公孫弘建造相府客館起因的補充說明。
公孫弘延聘賢士的本意,是想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以便和漢武帝討論相關國策的制定。公孫弘每次朝覲奏議,應該都曾事先吸納過這些賢士的建議。漢武帝也經常派自己身邊的賢良文學之士,和公孫弘等大臣辯論,所謂“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shù)詘”(《漢書·嚴助傳》)。中是指漢武帝身邊的賢良文學,外是指公孫弘等大臣們。如前所述,公孫弘的很多論辯觀點來自相府客館中的謀士們,但這些觀點往往被漢武帝派出的賢才們駁倒。看來漢武帝招到的人才,還是比丞相府里的棋高一著。有一次公孫弘提議朝廷禁止民眾挾持弓弩,卻遭到漢武帝身邊一位叫吾丘壽王的賢良文學之士的駁斥。《資治通鑒》在交待相府客館緣起的時候,就選擇了吾丘壽王駁斥公孫弘的故事,作為“大臣數(shù)詘”的注腳。
這看上去是一個良好的政策形成機制。以丞相為代表的大臣們,先和身邊的謀士商討政策取向,然后在朝議上提出,和漢武帝的智囊就該項政策的利弊進行論辯。雙方以“義理之文”往復論難,擺事實,講道理。但有意思的是,就現(xiàn)有史料來看,當漢武帝和公孫弘意見相左時,辯論總是以公孫弘的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么?真是因為公孫弘招致的賢士水準低、見識淺嗎?不妨就公孫弘和漢武帝之間的關系,做一番考察。
公孫弘早年在濱海地區(qū)替人放豬,四十多歲才有機會學些《春秋》雜說。誰想就這么一位窮酸老儒,著實走了一把老來紅的大運。公孫弘七十歲那年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答卷被漢武帝親自從下等行列擢拔為上等。此后僅用六年時間做到丞相,仕途之順利,令人瞠目。
公孫弘的成功,卻深為司馬遷不齒?!妒酚?middot;儒林列傳》揭露公孫弘的超速晉升秘訣,不過是“希世用事”,善于迎合罷了。仔細研究公孫弘的經歷,會發(fā)現(xiàn)他這招“希世用事”的絕技,并非預先參悟,而是在和漢武帝交往過程中,不斷練就的。漢武帝提拔公孫弘之初,正值漢帝國大肆開拓西南之際。但西南形勢并不樂觀,士卒逃叛、民眾騷動,因戰(zhàn)爭與工役,死亡相屬于道路。漢武帝派給公孫弘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考察西南。公孫弘回來后,就所見所聞實話實說,勸漢武帝放棄西南。誰知漢武帝并不欣賞這個建議,讓公孫弘碰了個大釘子。此后公孫弘漸漸學會盡量不做出頭鳥,每逢朝議,但開陳其端,不下斷語。以后甚至發(fā)展到為迎合漢武帝而出賣其他公卿大臣,因此被汲黯當庭痛斥為“多詐而無情”。
然而為士大夫不齒的公孫弘,卻越來越受漢武帝賞識。在漢武帝的推動下,公孫弘創(chuàng)造了六年之內從窮酸老儒變身為帝國丞相的奇跡。做了丞相之后的公孫弘,開客館延聘賢士,或許出自對職責的盡心。但他如此盡心地禮賢下士以汲取智慧,結果卻為什么總是在廷辯中失???這些光研究相府客館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和公孫弘的行事風格合觀之后,答案似乎可以浮出水面。“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shù)詘”,以公孫弘為代表的大臣們的“詘”,恐怕并非真正的理屈詞窮,而是不“詘”不足以凸顯漢武帝的英明。賣“詘”或許正是一門官場訣竅。前面提到公孫弘曾建議禁止民眾挾持弓弩,后來漢武帝奪取匈奴地盤建造朔方城,公孫弘一開始也表示反對。但這幾次廷辯,公孫弘都是一遭問難,隨即屈服,從未進一步堅持過自己的主張。相府客館于是乎成為議政的點綴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