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首先要有語言的美感,除此之外,還要有形象的美感、故事的美感、意境的美感、哲理的美感。一步一步,把孩子們吸引進去,讓他們感到美不勝收,而不是感到痛苦。
我記得小時候在舊書攤上看到一本畫冊,畫冊上印的是我們國家的工藝品,比如一塊玉石、一個瓷器,我覺得特別好看。那個舊書攤很便宜,幾毛錢就買回去了。這一點點藝術(shù)欣賞的細(xì)胞植入以后,啟發(fā)了我,我一生都喜歡看美術(shù)、音樂、舞蹈方面的東西。當(dāng)有了這種美感以后,肯定不會覺得痛苦。
古人把文章詩詞與琴棋書畫一起,當(dāng)作一種藝術(shù),一種修養(yǎng)。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備鋼琴,為什么呢?他覺得這是審美訓(xùn)練。鋼琴很貴,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里講,給孩子備一架鋼琴倒不如備一本唐詩、宋詞,當(dāng)然淺一點的,不要一上來就三百首。為什么呢?因為一萬個孩子長大以后,不一定有一千個當(dāng)鋼琴家,甚至連一百個、十個也不一定有。但是一萬個孩子里,咱們按百分之十算,起碼有一千個離不了寫作。從小學(xué)到大學(xué),到畢業(yè),到寫公文,任何人都離不開文字。所以,文字的欣賞、熏陶比鋼琴訓(xùn)練更切實際。很多家長都覺得買鋼琴有必要,反而常忽略了引導(dǎo)孩子欣賞文字的美。
1930年代,語言學(xué)家趙元任先生寫了一段《施氏食獅史》,使用同一讀音但字形不同的漢字來行文,借以說明漢字及漢語書面語的功能——以形表意。這段短文只能用書面語才說得清楚,口語無法直接準(zhǔn)確表述這段同音語句的意思。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施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施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這段文字是說,在一個石頭房子里住著一個姓施的人,這個人有個怪嗜好,要想吃獅子,然后發(fā)誓要吃十頭獅子。他經(jīng)常去市面上看能不能碰得著。這天,他到市場去的時候就碰見十頭獅子了,然后用箭把獅子就射死,拿回來了。拿到獅子以后才發(fā)現(xiàn),十頭獅子的尸體是石頭的,把它擦干凈以后,他啃不動。一段話全部用一個讀音,這也說明語言的魅力很大。
成都的街上有一個餐館對聯(lián),我去吃飯的時候看到了,很有意思。上聯(lián)是“百菜要數(shù)白菜好”,下聯(lián)是“諸肉還是豬肉香”,它就是一個諧音?!都t樓夢》里的“這鴨頭不似那丫頭”,兩個都是ya字,同音的。比同音寬一點是同韻,這就是古詩。再寬一點,不必押韻就是散文。如果散文寫得美一點,能夠照顧到音韻,甚至于字,那你的散文就會寫得像詩一樣美。
字形魔方:桃花源遇仙橋詩(湖南)
湖南有一個桃園縣,桃園縣的景點里有一塊碑,叫“桃花源遇仙橋”,這個碑上刻的字充分展示了漢字的藝術(shù)。從最中間的一個字念起,“牛郎織女會佳期”,到第四個字就用半個字來接著念,“期”字的半個字是月亮的“月”,“月底彈琴又賦詩”,“詩”字的半個字就是寺廟的“寺”,然后“寺靜惟聞鐘鼓響”,“響”是繁體字的“響”,“響”的半個字是“音”,“音停始覺星斗移”,“移”的半個字是“多”,“多少黃冠歸道觀”,“觀”的半個字是“見”,“見幾而作盡忘機”,“機”字的半個字是“幾”,“幾時得到桃源洞”,“洞”的半個字是“同”,“同彼仙人下象棋”。這么巧,半個字能接上,轉(zhuǎn)了一圈,居然很完整。我相信任何外語,比如英語、俄語,都做不到這一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