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喜歡舉一個例子,莊子說,你用儒家的那一套,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他說是“欺德也”,你侵犯了大道的功能。他說治國的人不需要涉海鑿河,那兒本來是大海,你跳到海底下再鑿一條運河,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呢?他喜歡舉一些極端的例子——莊子是文學(xué)家,文學(xué)家都喜歡夸張,不夸張就不生動,尤其是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百家爭鳴,不夸張的話誰注意他呀?莊子還說“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鳥都知道高飛躲避短箭。“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老鼠要想安全就要往深處躲。莊子的意思是老百姓什么事兒能干,什么事兒不能干,自己知道,老百姓都很聰明。不能偷東西,不能殺人,百姓知道這些事不能干。該干的事、不該干的事,有利的事、有害的事,老百姓都很清楚,你儒家就不要再啰嗦了,你不要對老百姓耳提面命,一天訓(xùn)八回誰受得了?這是莊子打的一個比方。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一類是徹底昏聵的,但是不是像歷史上記載的昏聵得那么徹底,我還有疑問。因為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大部分亡國之君都只挨罵,說他好話的人非常少。為什么我說這個話呢?莊子最明顯,他無數(shù)次地提出來,他說湯堯夏桀,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是非,他們在歷史上只不過是一瞬間,究竟誰是誰非,說不清楚。我小時候?qū)W歷史,書上就說,一個夏桀、一個商紂、一個妲己、一個褒姒,都壞得不得了。魯迅就曾經(jīng)懷疑過,夏桀商紂都是被女人給害了,女人能管多少事兒?這是另外的問題。
但是還有一種亡國之君,他們是非常辛苦的,是非常勤政的,是事必躬親的,是極其有為的,比如崇禎皇帝朱由檢,他辛苦得不得了,而且他不許外戚參與政事。他又多疑,不放心,他對誰都不放心。這樣的勤政皇帝由于刻意有為最后也造成了自己的失敗。這樣的例子也多得很。
我再補充一句,老子和莊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無主題而治”,多少有一點“小政府大社會”思想的萌芽。就是政府做的事兒有限,你盡量讓老百姓按照他自己的天性,按照他自己的利益追求做事,略加引導(dǎo)即可。他的說法就算是烏托邦也罷,也能給我們作為參考。
“無為”的思想除了“無主題治國”以外,還有一個想法也挺好?!肚f子》里講得比較清楚,就是“上無為,下有為”。“上必?zé)o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意思就是說你的權(quán)力越大,你的地位越高,你的官越大,你少說話、少做事、少折騰,你讓底下干。這種情況下,“無為而用天下”,就是你沒有說很多話,你也沒有下多少命令,但是天下都聽你的。那么“下”呢?“有為而天下用”。下邊的,對不起了,老老實實給我干活去。你從早到晚,該加班加點就加班加點,你為我所用就是為天下所用,為國家所用。
老莊那個時期的書寫得比較簡單,那時候是刻在竹子上的,如果那個時候有網(wǎng)絡(luò)的話,《老子》起碼要有八百萬字,《莊子》有四千萬字。所以老子的很多話只是點到為止。那么今天我們講他的話,也不是說讓大家簡單地照搬。是希望引發(fā)大家去琢磨其中的智慧。所謂“上無為而下有為”,你們琢磨琢磨,它是一個非常精明的說法。
從“上無為下有為”這個話里我還想到西方管理上的一個觀念,就是縱向分權(quán)。就是說權(quán)不但有橫向的分,即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地區(qū)分別由相應(yīng)的部門、單位負(fù)責(zé),這是橫向的分權(quán)。還有縱向的分權(quán),簡單地說部長有部長的權(quán),局長有局長的權(quán),處長有處長的權(quán),別互相摻和。我在文化部也體會到,上下級是各有分工。比如分房子的時候,我也接到過別人批的條子,但我都一律轉(zhuǎn)給有關(guān)的司局,我沒有批過任何一個人的住房。如果我要管分房子的話,我就別管文化事業(yè)了。所以這有一個縱向分權(quán)的思想。
“無為”里面還有一層意思。莊子說:“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行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什么意思呢?這又和現(xiàn)代的法治思想有關(guān),當(dāng)然這是西方的觀念。我們不能照搬,但是我們可以參考,我們可以把它當(dāng)一個學(xué)術(shù)問題來討論。國家法律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你干壞事,而不是帶著你組織你干好事,因為好事每個人的要求不同。莊子的話恰恰是這個意思。為什么掌權(quán)者必須保持這個權(quán)力的存在。為的是“恐天下之淫其性也”“恐天下之遷其德也”。“淫其性”是什么意思?就是失控。“遷其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德行的偏差。就是說我必須宥這個權(quán)力,我必須保持我這個權(quán)力的存在,而不能讓社會失控,讓社會道德混亂。在古代中國有這種思想觀念也挺有意思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