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做好今后工作,必須冷靜分析、準確把握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一是服務經濟社會全面化。當今社會,教育國計民生的雙重角色、今天明天的雙重地位、引領支撐的雙重作用、內政外交的雙重功能日益凸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教育富民、教育移民、教育惠民重任在肩,必須竭盡全力讓更多貧困學子通過接受良好教育脫貧致富、服務家鄉(xiāng)、改變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培育經濟發(fā)展新動能,迫切需要強化科教融合發(fā)展,堅持科技教育經濟三結合,全面提升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厚植創(chuàng)新驅動根基;增強“四個自信”,培養(yǎng)適應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強基固本”,幫助廣大青少年從小熟悉歷史、了解國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傳遞中國聲音、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必須深化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在大國外交中發(fā)揮出教育的獨特作用。
二是對象群體多元化。當前,教育對象群體更加復雜多樣,對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等產生了深層次影響。流動性變強,2億多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鄉(xiāng)、區(qū)域間大規(guī)模流動,隨之而來的x多萬隨遷子女,近x萬留守兒童渴望接受好的教育,渴望更多的關心和照顧,教育資源配置、學校布局、經費投入、師資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等面臨一系列考驗。“網絡原住民”增多,互聯(lián)網突破了課堂的邊界、學校的邊界、求知的邊界,“萬維空間”挑戰(zhàn)“三尺講臺”。網絡深刻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學習、生活、成長,如何做好引導規(guī)范,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如何促進線上與線下正向融合、虛擬與現實良性互動,非?,F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在教育越來越社會化的今天,家庭教育重要性提高,我們不僅要教育好學生,還要有意識地教好父母,引導好4億多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
三是社會需求多樣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成為主流,教育評價更趨多元。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學習途徑更加便捷,學習者對學習時間、場所、方式、節(jié)奏等自主性要求越來越強, “灌輸式”“大班化”已適應不了個性化需要;“有學上”之后,“上好學”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心態(tài)、迫切需要,對學校、教師、專業(yè)、課程的選擇性越來越強,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既要盡可能地尊重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合理選擇,也要加以理性引導;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人人心中有一本教育學,人人心中有一個教育夢,人人心中有一套度量衡,教育評價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自說自話。這些都要求我們加快建立起更靈活的學習體系、更暢通的學習渠道,搭建起人才成長“立交橋”。
四是全民學習終身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日益向著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方向延伸,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需求。年輕父母盼著孩子有更好的早期教育,走出校門的成年人盼著有更多“充電”再學習的機會,2億多老年人盼著老有所學、老有所成、老有所樂。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固守學校教育的“一畝三分地”,要在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的基礎上,從學校教育向社會教育拓展,進一步構建起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規(guī)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終身學習體系,讓教育覆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
五是發(fā)展環(huán)境國際化。開放發(fā)展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大勢,我們的舞臺是全球舞臺、坐標是國際坐標、競爭是國際競爭。目前,發(fā)達國家都高度重視制定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規(guī)劃,“收割”全球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我國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教育走出去和引進來還不平衡,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教育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吸引力亟待提升。我們不僅要留住、用好本國優(yōu)秀人才,更要立足全球人才資源,主動出擊,延攬全球頂尖人才。中國教育要贏得世界認可,需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中國標準,也要尊重國際規(guī)則,對接國際標準。我們既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也不能丟掉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的優(yōu)勢、自己的特色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要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不足,還面臨不少考驗。如何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教育管理關系,完善政府依法監(jiān)管、學校依法辦學、社會依法參與的機制,既要集中統(tǒng)一又要生動活潑,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如何逐步縮小東中西部教育發(fā)展差距,既鼓勵局部率先發(fā)展,先期邁入教育現代化,又要步調大體一致,不讓一個地方掉隊?如何有效破解課業(yè)負擔重、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片面追求升學率等“老大難”問題?如何有效化解辦學自主權不足、職業(yè)教育吸引力不夠、民辦教育活力不強等基層反映強烈的問題?如何有效應對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等帶來的新挑戰(zhàn),讓教育變革跟上時代,讓我們培養(yǎng)的人不落伍于時代?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面對、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