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信心,是對這種文化形態(tài)、價值理念的充分自覺肯定和廣泛高度認同,表現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自豪感,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學習和借鑒。“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四個自信”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自信和友善,而文化自信是這一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時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華文化在走出去的交往互鑒中則更能夠進一步彰顯并提升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中國共產黨“四個自信”的具體體現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暢想和倡議,得到到訪國的積極回應,引起全世界的關注。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建設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fā)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是發(fā)展?jié)摿薮蟮膰?。在世界經濟陰云籠罩的情況下,這一倡議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道路的形象和信心,得到沿線60個國家的響應與參與。這對于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并成為具有重要世界影響的大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在21世紀經濟政治格局日趨紛繁復雜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中國方案,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思想和中國智慧。這一戰(zhàn)略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共產黨人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和擁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一代代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總結,構建出系統(tǒng)完整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系統(tǒng)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創(chuàng)造出以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為核心、融匯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在這樣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跡:經過28年的武裝斗爭,中國擺脫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欺凌與奴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和改革開放的加速發(fā)展,中國由積貧積弱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經濟結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畸形經濟而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比較充分的市場經濟體制。2009年至今,中國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以上 ,接近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提前實現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經過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和發(fā)展、社會整合與文化再造,中國實現了文化形態(tài)和社會形態(tài)的現代轉型。進入21世紀,公共文化服務、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福利制度不斷完善,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居于發(fā)展中國家前列,并預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奮斗,中國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海納百川,學習借鑒各種文化,創(chuàng)造了令人自豪和自信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理論、社會制度和文化。因此,“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中國傳統(tǒng)開放之路的重新起航,是20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發(fā)展理論和實踐的水到渠成,不僅關乎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全局,而且對未來中國具有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概括起來說,“一帶一路”是中國共產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自信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更全面融入世界、為世界文明作出新貢獻的戰(zhàn)略之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