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ji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年間,但那時的春節(jié)不在正月。到漢武帝時期才確定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一直沿用至今,但當(dāng)時被稱作“元旦”、“元日”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國才開始采用公歷紀(jì)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jié)”。中國古代的皇帝歷來都十分看重春節(jié),尤其是清代皇帝。
接受百官朝拜派“如意”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里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jié),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实垡话阍谂D月二十六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皇帝的春節(jié)有多累:忙到凌晨3時才能吃到餃子
據(jù)《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wèi)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大典結(jié)束。這時皇帝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jiān)們。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
給王公大臣賜“福”
清代《國朝宮史續(xù)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后回到他當(dāng)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桿毛筆,蘸著朱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