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化嚴重
社會裂痕愈加深刻
倪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各種矛盾在不斷累積,大多數(shù)民眾收入停滯不前,社會不平等問題日趨嚴重。整個政治體制卻對此視而不見,政治精英忙于利益爭斗,國家機器在空轉,政府淪為政客的秀場。這表明,美國的政治體制對公眾的“回應性”在不斷降低,已進入“政治衰敗”階段。究其原因在于美國政治體制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社會利益和階層固化的問題,政治精英的著眼點主要是為自身攫取利益而不是普惠大眾,整個社會的焦慮感在上升,斷裂在加劇。
兩位“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tǒng)候選人”,與近年來美國政治中愈演愈烈的“極化”現(xiàn)象有密切關聯(lián)。民主、共和兩黨的基礎選民都在向各自極端的方向匯集,這就導致了兩黨候選人的言論越來越極端,兩黨的基礎群眾對于對方的候選人都視同水火。
彼得·卡斯托爾:美國兩黨制下,一直都存在黨派對立,但之前都有妥協(xié)精神,或者某一思潮和黨派占上風,然而,當前似乎兩派力量接近,并且,黨派對立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治理,降低了華盛頓的效率。
達雷爾·韋斯特:這次大選使得美國社會原本存在的許多裂痕愈加深刻。整個國家在多個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極化現(xiàn)象,使得政策層面的困境難以解決。
袁鵬:美國最引以為傲的政治制度出了問題,著實“病得不輕”。如何醫(yī)治?可能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體制性、結構性變革。這樣的改革既需要兩黨的基本共識,又需要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都難以做到這兩點,美國的現(xiàn)狀難以有效改觀。這次選舉的結果可能不是重塑團結,而是進一步拉大兩黨分歧,撕裂美國社會。
吳心伯:這次糟糕的大選表明,民主、共和兩黨對政治資源的壟斷和美國政治制度的封閉性,使得美國的政治生態(tài)每況愈下,健康的體制外力量難以進入。
要治好美國病,就需要大刀闊斧的制度和政策改革,但由于利益和理念的不同,美國社會對此難以達成共識,也缺乏能夠凝聚共識、推動改革的領導人。總體而言,不管誰當選,未來4年都不會給美國人帶來信心和希望。
(記者張朋輝、陳麗丹、暨佩娟、李瀟采訪整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