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尊老敬老不是重陽節(jié)特有的話題,也不是大街上、公共場所見到的標(biāo)語口號,它是深入骨髓的。它是我們中國文化固有的部分,而且來源久遠(yuǎn)、內(nèi)涵豐富、影響廣大。
中國地不分南北,時不分朝代,人不分貧富,兩千多年來,在還沒有重陽節(jié)的時候,早已有了這個意識——尊老敬老。我們一直把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照顧老人作為最基本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家庭原則,甚至把它提升為選拔人才、治理國家最基本的條件。這種文化是世界上獨(dú)一無二的,它超越了文化不同的派系,超越了地域,也橫跨了時代。它始終存在,所以不能不說它是中國固有的文化。
中國一直崇尚尊老敬老,有一本書系統(tǒng)、深入、全面地闡釋了為什么應(yīng)該尊老敬老、為什么必須侍親養(yǎng)老的道理?這本書叫《孝經(jīng)》?!缎⒔?jīng)》確切問世的時間,學(xué)術(shù)上還有許多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跟先秦儒家的思想關(guān)系密切,跟儒家的學(xué)者關(guān)系也非常密切,同時它也得到了歷代學(xué)者的充分肯定?!缎⒔?jīng)》后來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是古代的經(jīng)典?!缎⒔?jīng)》和《論語》《孟子》《尚書》《易經(jīng)》《春秋》《禮記》這些著作并駕齊驅(qū),是至高無上的著述。
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用這種方式來高度肯定尊親侍老的文化。所以,你可能說中國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diǎn),但是你不能否認(rèn)中國人普遍都有一個優(yōu)點(diǎn),那就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這種以孝和敬老為根本內(nèi)涵的文化,我們要做一個簡要介紹。介紹的目的是讓大家明白什么叫中國人,什么叫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僅僅面孔像中國人是不夠的,你必須真正接受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你才是一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中國人。而從文化的角度做一個中國人,很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以孝為道德之本的文化。
我們過去常說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聰明等等,但是你很難說這些東西在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身上就沒有。難道哪個民族就是懶惰怕死、愚笨不聰明?恐怕很少有。所以,我們平常說的這些,不是中國文化上的特征。文化特征是什么呢?在這里我們沒有時間全面展開,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幾個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敬老愛幼、重視教育、崇尚文明。哪怕是窮鄉(xiāng)僻壤之處,中國人都知道改變命運(yùn)要靠什么?靠教育,要讀書,要刻苦。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一個中國版的“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yùn)”的說法。它深入骨髓,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可以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飄洋過海,在古時說的“夷”(外族人)那里生活,但是我們不改變的是,文化里最深層的東西,這是華夏文明的深層結(jié)構(gòu)。尊老愛幼、重視教育、崇尚文明,這些很難改,這是真正的、深層次的中國文化。而在這個文化里,敬老重孝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