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是何時成為固定節(jié)日的?
九月九日何時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我們現在還沒有非常確切的證據。從現存的資料來看,至少到漢末,最晚不會晚于魏晉,九月九日已經被視為一個佳日,那就是好日子。好日子還不一定是節(jié)日,它可以說是節(jié)日的初級階段。再往上發(fā)展,可以成為節(jié)日;如果不發(fā)展,就成為大家喜歡的日子。
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里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曹丕說的是,歲月流失,今天又碰到了九月九日。九這個數字是一個陽數,這一天日月相會,很是難得,所以民間把這一天視為佳日。因為這一天意味著可以長長久久,所以大家都愿意在這一天聚會、宴飲。一方面是慶祝;另一方面,大概應該也是表示,要借這么一個特殊的日期,對自己有所庇護,有所祝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有可能人們實際在過九月九日,而沒有重陽節(jié)之名。比如陶淵明在《九日閑居》序里談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他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他說我平時閑著沒事,非常喜歡重九這一天。但是,整個序或者詩里面,并沒有說重九這一天是個什么節(jié)日??梢钥闯觯蠹译m然過這一天,也重視這一天,但是它還不是一個很正式的節(jié)日。另外,陶淵明在序和詩里面都提到了菊花和酒,卻沒有談到茱萸、蓬餌、登高??梢姡辽僭谀媳背臅r候,人們過重九佳日的時候,并沒有非常固定、統(tǒng)一或者普及性的節(jié)日習俗。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在唐朝是非常明確的,但在漢朝和魏晉時期似乎不多見。但是從文獻上來看,它的形成也似乎是在魏晉的時候,甚至更早,在漢末。
漢代的時候,今河南中南部,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老先生,叫費長房,他是一個術士,會很多變幻莫測的東西。他要是活到今天,他的故事就是一篇極好的科幻小說的教材。據說他喜歡求仙訪道,各處名勝距離遙遠,不是可以輕松到達的,去也是一件艱難困苦的事,可是這位費老先生,有一門神奇的技術,叫縮地術。他要去哪兒,把出發(fā)點和到達地做一個縮地術,千里變成咫尺,馬上就可以到達。另外,他跟重陽登高有一定關系。傳說某一次,他見了一位朋友,斷言朋友家中有災,必須想法避開。那怎么避開呢?每個人做一個紅色的小包,包里放上茱萸,把小包系在胳膊上面,然后走到高處去飲菊花酒,這個禍害就不會再殘害家人了。什么時候實施這個計劃呢?九月九日。這朋友聽了以后,照計實行。等他九月九日從山上回到家里面,看見家里的雞犬牛羊全部暴死,心中一方面驚駭不已,另一方面感激不盡。九月九日幸虧登高去了,才避免了全家死亡。這樣一個事情,第一次把九月九日跟登高、佩茱萸和飲菊花酒聯系起來了。
可以說,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后來的重陽節(jié)的幾個要素都出現了。它們不一定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是像數學上排列組合,有時候沒有全部結合在一起,也沒有正式的節(jié)日之名,但是已經為后來的重陽節(jié)奠定了基礎。
那么,九月九日什么時候成為節(jié)日呢?唐代。唐代時,重陽節(jié)就是一個民間廣泛都過的節(jié)日了。到此之后,晚唐五代,宋元明清,重陽節(jié)都被保留下來了。朝代的更迭,政權的易主,都不能改變重陽節(jié)的流傳。文化有時候比政治更加深刻和持久,重陽節(jié)就是一個證明。不管在唐代、宋代,還是明代、清代、元代,統(tǒng)治者可能不是一個族群,姓氏完全不一樣,政策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大家都過重陽節(ji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