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和音質(zhì)是天生的,每個人的音質(zhì)都不同,有的人音質(zhì)好就去做了播音員了,比如央視很多人專門做配音。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因為音質(zhì)天生不一樣。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職工、普通的人,我們可以在語速和音調(diào)上做一些處理。是不是遇到事就要像機關(guān)槍一樣“啪啪”說得那么快?“你怎么回事,到底怎么樣……”對方都暈了,你說什么他都沒聽見,他只是知道你已經(jīng)急了。是不是要用那么快的語速?是不是一定要用那么高的音量?換一下,調(diào)節(jié)一下,去表達同樣內(nèi)容,試一試會有什么不一樣。
我們會看到,在這里面占最大比重的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非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占到了溝通效果的55%,可是這個部分通常我們沒有留意。雖然人分為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亞洲人、美洲人等等,但其實我們都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就是我們的身體語言,這是我們共同的母語。但隨著我們越長越大,在工作崗位上歷練的時間越來越久,我們漸漸忘掉了自己還有這樣一種母語。我們每天只是在想著,那個人來了我要怎么跟他說。但是我們跟他講的時候,到底眉頭皺在一起了嗎,當時的表情是什么樣的,胳膊是怎樣擺的,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
比如在咱們這個場合,大家進來的時候狀態(tài)可能也不同,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尤其是在開會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我今天來給大家講課也是,同樣一套講課內(nèi)容,不同的方式走進來,你會更愿意聽哪種狀態(tài)的?第一種,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第二種,你覺得這個老師好像是第一次到這兒來練手似的,好像從來沒有講過,然后大家就開始玩手機了。你們內(nèi)心已經(jīng)做了一個這樣的評估:他可夠嗆能講出什么東西來,我就不相信他。
接下來我們大家看一段視頻,這是電影《中國合伙人》的片段。
(播視頻)
我們來闡釋一下剛才說的非語言。剛才這個視頻中,三個合伙人和派出所的民警發(fā)生了言語上的沖突。我們把對話都去掉,不去想對話的內(nèi)容,有這么三個人擺在我們的面前,如果你是那個民警,你可以選擇和誰說話,不和誰說話,和誰先說話,你會優(yōu)先選擇和誰講話?中間那個。為什么?態(tài)度好。怎么看出來他態(tài)度好的?身體前傾,眼神笑笑的,一直看著你。你會覺得這個人很積極,也很好相處,所以你愿意和他說話。除了他之外,再選一個你想要主動和他說話的人,你會選擇誰?選擇最右邊這個,為什么?看著比較平和,比較老實的那種。為什么不放在第一位呢?他和中間這個相比,你覺得差了什么呢?沒有那么主動,感覺還挺被動地坐在那兒。你在工作中碰到過類似這樣的人嗎,你一看到他火就上來了,就不愿意搭理他?鄧超演的這個角色。他給人什么感覺?不喜歡他,是吧?你看到了什么讓你不喜歡他?你覺得他怎么了?很挑釁、很有攻擊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