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霸權的長期控制、干涉,也是拉美國家轉型失敗的重要原因
拉丁美洲地域廣袤、自然資源富足,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曾先后將其作為主要的殖民對象。美國對拉美國家的獨立運動給予過強大的道義支持。19世紀后期,現代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促使美國商人和政治領袖將目光投向拉丁美洲。相較于歐洲人,“他們更公開地覬覦這里的財富。在許多人眼中,拉丁美洲人似乎在完成對大自然為這一地區(qū)賦予的使命中,行動過于遲緩”,“‘需要一點新教徒的道德和美國佬的技術’將潛力變?yōu)楝F實”。此后,美國通過入侵和顛覆、金元外交、資本和技術壟斷,將拉美國家?guī)肫渲鲗У陌胫趁竦匦再|的“出口飛地現代化”進程。
到20世紀30年代末,“在整個拉丁美洲地區(qū),只有阿根廷工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了20%。大部分地區(qū)(國家)仍然依賴于出口”,其中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占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嚴重依賴外國市場和資本輸入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許多拉美國家產業(yè)結構單一,內部投資不足,債務危機一再上演。對此,拉美有識之士和民族先驅們曾作出英勇的反抗。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馬蒂譴責美國的擴張主義,并為抵抗入侵而捐軀。1950年,危地馬拉民選總統(tǒng)阿本斯在就職時承諾,在全國實行土地改革,“將國家從依附性狀態(tài)轉變成經濟獨立,從封建狀態(tài)轉變到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阿本斯的政策引起掌握全國72%土地的大地產主(占總人口的2%)以及控制該國香蕉生產的聯(lián)合果品公司的極大恐慌。美國政府認為“任何限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行為必定具有社會主義性質”,通過持續(xù)的政治和軍事壓力將阿本斯趕下臺。同樣,20世紀60年代的智利經濟結構帶有很強的依附性、壟斷性特征。外國資本掌握該國銅礦生產的90%。在農村,占人口1%的大地主占有75%的可耕地。他們大量地拋荒土地,使得國家每年需大量進口糧食。1970年具有左傾思想的阿連德總統(tǒng)上臺后,推行國有化運動,征收外資企業(yè)以維護國家經濟主權,進行土地改革以滿足無地農民的需求,引起美國對智利實行大規(guī)模經濟封鎖,并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持智利親美反政府勢力。1973年,右翼軍人發(fā)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阿連德的“社會主義道路”實驗歸于失敗。
20世紀80年代,拉美地區(qū)再度發(fā)生債務危機。美國政府聯(lián)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糾正“扭曲的市場體系”為由,為拉美國家開出“減少政府干預,促進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藥方,史稱“華盛頓共識”。事實表明,美國此次政策干預最終使拉美國家對美國資本、市場依賴更為嚴重,產業(yè)和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弱化,經濟非組織化、社會“碎片化”趨勢加劇,貧富差距更為懸殊,轉型的難度更大。墨西哥人感嘆自己“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實際上也道出整個拉美地區(qū)對美國所強加的種種不幸的憤慨與無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