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他這方面的理想,我們來看他的一首名作《早雁》。《早雁》是杜牧的七律名作,是可以體現(xiàn)他現(xiàn)實關(guān)懷的作品。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逥?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詩意是說,中秋的時候,金河(當時北方單于大都護府的一個縣)胡人的弓弦又張開了,云外的大雁被驚飛,四散哀鳴。明月之夜,失群大雁的孤影飛過了。漢武帝建章宮承露盤上的仙掌是什么?我們知道漢武帝特別迷信神仙,他在宮殿前樹了仙人,仙人手上托著一個盤子,接夜里的露水,然后他把露水和玉磨成的粉末,和在一起吃下去,據(jù)說吃下去以后就可以成仙,這里“仙掌”又指朝廷的宮殿。他說,大雁在夜里飛過宮殿,幽暗的長門宮里的人還能聽到幾聲大雁的哀鳴。漢武帝金屋藏嬌,后來陳皇后失寵就被關(guān)在長門宮里,因為長門宮里的人睡不著,所以她夜里還能聽到幾聲大雁的哀鳴。“須知胡騎紛紛在”,要知道,北方到處都是胡騎,你們這些大雁怎么才能隨著春風,再回到北方去呢?所以,你們不要厭倦瀟湘這個地方的人少,不管怎么樣,水里的菰米、岸上的莓苔還可以讓你們充饑。
這首詩借詠大雁,反映了在胡人侵擾之下,逃亡到南方的邊民的痛苦生活。這首詩的藝術(shù)性是非常高的,它巧妙地化用了《詩經(jīng)·小雅·鴻雁》的典故?!而櫻恪返闹黝}是傾訴徭役的痛苦,所謂“哀鴻遍野”就是來自這首詩,以“哀鴻遍野”形象地比喻離鄉(xiāng)背井、成群結(jié)隊的流民的形象。杜牧這首詩用被胡人的弓弦驚得四散的早雁,來象征遭到胡騎蹂躪的邊民四散奔逃。失群的鴻雁哀鳴著,在月夜飛過長安的仙掌和長門的情景,就暗示了朝廷對于邊士的冷漠和無能。最后,他勸大雁滯留在瀟湘,暫時安頓下來,更說明當時收復(fù)邊境是沒有希望的。這首詩句句都是詠雁,句句都是寫人。比興、象征是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手法,這首詩以早雁的遭遇,概括了晚唐邊民流亡無著的重大問題,并且深刻揭示了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社會原因,思想深刻、境界清麗,在詠物詩中成就很高。
在現(xiàn)實問題中,杜牧特別地關(guān)注藩鎮(zhèn)和邊塞問題,而且能夠提出很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略。我們前面講了他的現(xiàn)實依據(jù),那么,他為什么特別關(guān)注藩鎮(zhèn)和邊塞呢?這和他的家學淵源是有關(guān)系的。他的祖父杜佑“以富國安人之術(shù)為已任”,就是以提出軍事、經(jīng)濟等經(jīng)邦濟世的方針大計,作為自己的使命。而《新唐書》中關(guān)于杜牧的傳也說:“牧剛直有奇節(jié),不為齷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說他“通古今,善成敗”。杜牧性格剛直而有節(jié)操,不是那種氣量狹小、謹小慎微的人,他敢于論朝廷的大事情,而且指責那些弊病利害特別的切實,“至”就相當于我們今天說的到位,非常切實到位,而且通古今成敗。杜牧《上李中丞書》說自己“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這是杜牧平時最關(guān)注的一些事情。
而且他還特別在《注孫子序》里講了自己為什么要關(guān)心這些國家大事。他說:“年十六時,見盜起圜三千里,系戮將相”,“山東崩壞”“聲震朝廷”。他說,我十六歲的時候就看到,周圍的賊盜環(huán)繞國家三千里,侮辱這些國家的將相,整個山東(函谷關(guān)以東,今河南、河北到山東一帶)都被藩鎮(zhèn)占領(lǐng),震動了朝廷。深恥于“卿大夫行列進退,笑歌嬉游,輒不為辱”,他說朝廷這些大夫們,空自在朝班上進進退退,整天就是歌樂、游戲,一點也不感覺到這是國家的恥辱。“信治為國家者,兵最為大”,所以他確信,要治理這個國家,軍事是最大的。所以他寫了一連串的文章,有《辠言》《戰(zhàn)論》《守論》《原十六衛(wèi)》《與時宰論兵》等,并注釋過《孫子》十三篇,都是出于他對兵(軍事)的關(guān)心。
李德裕當政時,杜牧還寫了《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等書信給他。杜牧是真正有這方面才能的,李德裕當政時,朝廷向藩鎮(zhèn)用兵,他就上書講,胡兵來襲一般都是在秋冬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弓比較有勁兒,馬也壯,漢兵老是被打敗,但是夏天的時候,胡人沒有防備。所以,唐朝應(yīng)該在六月份打出去。這個意見得到了李德裕的采納。澤潞節(jié)度使劉從諫死后,他的侄子劉稹反叛朝廷。當時杜牧也向李德裕獻策,應(yīng)該一邊選擇有利的地形,做堡壘堵塞劉稹的出口,另外要利用周邊藩鎮(zhèn)和劉稹的矛盾,偷襲叛軍供糧的地方。后來澤潞的平定,基本上都是按照杜牧的這個策略??梢姸拍潦怯胁怕缘?,而不是在“秀才論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