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杜牧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來介紹。他是在26歲的時候,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進士及第的,可以說是少年得志,但是他一生的仕途并不順利。
第一階段,26歲到36歲。杜牧26歲及第,27歲開始先后在江西 、宣歙 、淮南等使府中擔任幕僚,后來也曾經在朝廷做過一些官職,但時間都不長。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淮南的幕主,當時“牛派”的首領牛僧孺,對他非常好,對杜牧后來的政治仕途影響也很大。公元838年左右,杜牧因為弟弟杜顗生病,棄官不做,去了宣州。后來,他也曾到京城任過殿中侍御史等小官職。宣城是杜牧生活當中一段比較重要的經歷,他一些名作也是寫于那個時期。
第二階段,36歲到39歲。在這個時期,杜牧從宣城到了京城,為官期間曾任遷左補闕(諫官,給皇帝直接提意見的官)、史館修撰、轉膳部、比部員外郎,都是兼任史職。
第三階段,40歲到50歲。這個階段他先后擔任了四州的刺史:黃州刺史(會昌二年842年到會昌四年843年八月)、池州刺史、睦州刺史,期間他曾到朝廷擔任司勛員外郎(所以他又稱為杜司勛),也曾擔任修史的官職,后來到了吏部。之后,他自己要求離開朝廷,到湖州去當刺史。一年以后,他又改為朝廷的官職,就是考功郎中知制誥(給皇帝寫詔書的),然后遷中書舍人(這是他生命當中最后的官職)。
杜牧被稱為杜司勛,李商隱有一首送給他的詩,題目就叫《杜司勛》。同時,杜牧又被稱為杜紫薇,因為唐代在開元元年以后,把中書省改為紫薇省,他又當過中書省的舍人,所以稱為杜紫薇。
我們從杜牧一生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層的官僚,這和他的平生志向是很不符的。他的堂兄杜悰曾做到宰相,他看到堂兄官位如此之高,心里非常不平。所以,他在勉勵小侄阿宜的詩中這樣說:“大明帝宮闕 ,杜曲我池塘。我苦(一作若)自潦倒,看汝爭翱翔。”我現在處于這么潦倒的狀況,希望你能夠振翅高飛。“仕宦至公相”,希望你能夠做到了三公宰相這樣的地位,這樣就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致君作堯湯”,可以使皇帝成為像唐堯、商湯那樣的明君。這是他對侄子的勉勵,實際上也是他自己的志向。
家族出身高貴,使得杜牧向來以仕宦至公相來勉勵自己。但是最后,他卻在50歲自己還活著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一篇墓志銘,寫完墓志銘以后,他燒掉了所有的文章。從這個舉動可以看出,杜牧在去世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悲憤的。但是歷來對杜牧的評價,卻又都是充分肯定他的豪邁氣概,比如《陳氏書錄》就說:“杜紫薇才高,俊爽不羈,其詩有氣概,非晚唐人能及。”
有著這樣的生平經歷,處在唐王朝已經沒落的時代,杜牧的豪邁之氣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就要從他的理想和抱負說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