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拾遺記》里有一個故事,說蜀國有一個皇后,皮膚潔白,像玉一樣。正好河南獻了一個玉人來,跟皇后擺在一起,這個玉人和真人幾乎分辨不清。唐代也有用“玉人”來比喻才子的說法,像元稹的《鶯鶯傳》里邊有一句“疑是玉人來”,這個“玉人”就是指的是男子,而不是女子。“玉人何處教吹簫”,他的朋友調(diào)侃說,每天晚上你在哪里教妓女歌吹取樂呢?就是你每天晚上到哪里去消遣呢?雖然是調(diào)笑的話,但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在橋上吹簫的傳說,融合在一起,造成“玉人”是指揚州的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所以,讀起來讓你好像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好像潔白的玉人。仿佛聽到悠揚的簫聲,飄散在深秋的江南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樣優(yōu)美的意境,早已遠遠地超出了和朋友調(diào)笑的本意。而它所喚起的聯(lián)想,也不是才子的那種風流放蕩的生活,而是對于江南風光的無限向往。
我們再來看他幾首直接寫妓女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往往是以比喻的精彩見長。比如《贈別》二首: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前一首他寫的雖然是妓女,說她美麗、年少,但是還不懂事,像豆蔻花還沒有開放。豆蔻花是長在葉子里邊的,還沒有大開的豆蔻花,南方人稱為含胎花。“十里揚州路”實際上指的就是揚州青樓集中的地方。后面兩句是說,城里所有青樓的簾子卷起來以后,這些妓女站在樓上,都不如這個十三歲的少女。這當然寫的是風情、艷情,但它是以十里春風路作為背景,烘托出二月初豆蔻花在枝頭迎風顫鳥的動人姿態(tài),重點在這個女子那種少不更事的單純美,所以你不會覺得它輕薄。
后面一首是把離別之情移到蠟燭,用蠟淚比喻人的眼淚。雖然這個比喻南朝以來就經(jīng)常用,但是這里說蠟燭好像懂得人心,替人掉了一夜眼淚,點出離別的人一夜都沒有睡著的傷情,這又比較新穎。所以,這些(比喻)實際上把妓情純潔化了。
再來看一首《嘆花》,它同樣是以比喻的精彩著稱的: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嘆花》有兩個版本,我這里取了自己覺得比較好的版本。這里有一個故事,也是唐代筆記里邊說的。它說杜牧在宣城幕府里的時候,到湖州去游覽,當時有個姓崔的刺史,就讓老百姓都來水邊游戲。然后讓杜牧專門去看,游人當中這些女子誰長得最漂亮。然后(杜牧)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女子,頭上發(fā)髻是垂著的,大概只有十幾歲。過了十四年以后,杜牧到湖州去當刺史,又看到了這個女子,但她已經(jīng)出嫁,而且生了兒子了。所以他就很惆悵,寫了這首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