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戰(zhàn)國初,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和軍事家。墨子的身份可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接近“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士”。他早年學習儒術,因不滿周禮的繁文縟節(jié),自創(chuàng)學派。
墨子師徒組成了宗教性與政治性的社團,集體奔走于齊、魯、宋、楚、衛(wèi)、魏諸國之間。孟子也不得不肯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子自稱“賤人”,他一生“以自苦為極”,效大禹精神。墨者集團推選出他們的首領,稱為“巨子”,成員多能吃苦耐勞,手足胼胝、面目黎黑,“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墨家與其他學派不同,基本上是由社會下層手工工匠、刑徒、賤役等人組成。它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是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學術團體,其成員皆布衣草鞋,生活勤儉。墨子弟子到各國去做官,也必須遵守墨家的紀律,推行墨家的主張,還要向這個團體交納一定的俸祿。墨者都能仗義執(zhí)言,見義勇為,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呂氏春秋》記載:“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于天下。”可見在戰(zhàn)國時代,墨子、墨家學派及其思想、行為對全社會有極大的影響力,足以與孔子、儒家學派相比肩。墨儒的區(qū)別在于,墨子之學出于夏禮,孔子之學出于周禮。他們同樣都尊堯舜,同樣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詩》《書》之教,也頗有修養(yǎng),他反對的只是形式化的禮樂。
墨家活動時期約近二百年,墨子之后的傳衍世系不詳。據(jù)《韓非子·顯學》記載,墨子之后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謂之“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肚f子·天下》講到墨家諸派,其中有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以及各派“相謂別墨”的狀況。“別墨”是墨家學派內(nèi)部分化以后,各守所見,都以自己為墨學正宗,相互呼為“別墨”。
墨家有“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的俠義精神,多勇武之士。墨家善于運用概念、判斷、類比推理等邏輯方法和辯論術說服或批駁論敵。墨學兼涵有“辯”“俠”兩義,其后繼承者中多有辯士與俠士。今人有墨學三派(游俠派、論辯派、游仕派)之說。
《墨子》之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七十一篇,宋后實存五十三篇,即今本,存《道藏》中。經(jīng)清代學者整理和近現(xiàn)代學者研究,這五十三篇文章約可分為五組。第一組是卷1的《親士》《修身》等七篇,系墨家數(shù)傳弟子利用墨子某一言論論述自己的主張。第二組即卷2至卷9的《尚賢》(上、中、下)等二十四篇。這一組文章實是墨子門人或再傳、三傳弟子教育學生或駁斥其他非難墨家學說而成文的,記載了墨子主要的社會政治思想。第三組即卷10的《經(jīng)》(上、下)、《經(jīng)說》(上、下)和卷11的《大取》《小取》,共六篇。有人稱此六篇為“墨辯”,也有人認為這六篇應分為兩類:一類是墨經(jīng),即《經(jīng)》與《經(jīng)說》,是墨子所著所講,系《墨子》全書的綜綱和大本;另一類是墨辯,即《大取》《小取》,是墨家辯者之言。第四組包括卷11至卷13《耕柱》等五篇,為墨子言論、行跡的記錄,系墨子門人或再傳弟子所寫。第五組包括卷14《備城門》等共十一篇,記載墨子城市守備的方法,包含有兵家之言,有人認為這是在秦之墨者所作。1956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中出土了《墨子》佚篇,可供參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