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應菲律賓不擇手段強行設立的南海問題國際仲裁庭做出仲裁結果,毫無正義支持了菲律賓的立場。按照仲裁庭的說法,中國在南海特別是南海南端,不享有任何海洋權益。中國在南海南部不擁有島嶼,沒有領海,沒有專屬經濟區(qū),沒有管轄權,中國在南海的陸域吹填沒有法律依據,中國的管轄行為構成了對菲律賓的威脅……
多么洋洋自得的一份文件,但又是多么的一廂情愿。透過仲裁庭的裁決內容,不難發(fā)現仲裁庭恰如中國政府所指出的那樣,根本不是在仲裁管轄權爭議,而是沖著中國的南海主權來的。而涉及主權的爭議,根本不屬于常設仲裁法院的管轄范圍。這就意味著,仲裁庭用自己的仲裁結果證明了其成立和仲裁過程的非法性質,這是人類正義所不容的。
中國政府早已聲明不接受、不參與非法仲裁,仲裁結果出臺后,更談不上執(zhí)行仲裁。因此,仲裁既不會有助于菲律賓擴大自己在南海的非法利益,也不會有利于南海的和平與穩(wěn)定,這是顯而易見的。
早在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達成之初,中國和東盟內部一些富于遠見的國家就共同認識到,除非通過當事國之間的平等協(xié)商和自主談判,任何借助外部干預的其他方式都只會讓南海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菲律賓方面一直詭辯稱根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87條,菲律賓有權強制提起仲裁程序,但卻對法律局限性避而不談。其實,阿基諾三世時代的菲律賓心知肚明:菲中之間的南海爭議,本質上是領土主權與海洋劃界之爭,而領土主權與海洋劃界之爭不屬于仲裁庭的管轄范圍。而中國早在2006年就依據《公約》第298條所賦予的權利做出了排除強制性仲裁的政府聲明。也就是說,中國已將涉及海域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等方面的爭端排除在了《公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之外。
南海問題錯綜復雜,但核心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有關國家的主權爭議以及基于主權產生的管轄權爭議和經濟權益爭議。主權爭議并不是《公約》所要調整的,更不是國際仲裁庭所能管轄的。菲律賓和某些西方國家一直在偷換概念,把他們操縱的國際仲裁庭暗示為國際法庭,把國際仲裁庭的仲裁作為所謂國際法和國際規(guī)則,實際上,仲裁庭不是國際法庭,南海問題國際仲裁庭也不是常設仲裁法院的常設機構,南海問題國際仲裁庭的仲裁員在南海仲裁問題上不可以自稱為國際法院法官,不過是菲律賓及其背后操手挑選的五位國際法從業(yè)人員而已,指望這些人來解決復雜而敏感的南海問題根本不現實。
毫無疑問的,對于菲律賓背信棄義、仲裁庭越權枉法折騰出來的仲裁結果,除了部分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媒體會拿來鼓噪一番以外,不會產生任何實際的效果,對于解決南海問題也不會產生任何幫助。
對于這一點,菲律賓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是這幾天才知道的。菲律賓方面還很清楚,這種肆意曲解國際法、違背外交承諾、挑戰(zhàn)中國主權、詆毀中國名義、傷害中國利益的事情,中國不可能坐視不管,更不會忍氣吞聲。有跡象表明,即使是菲律賓,也對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國際仲裁庭做出的仲裁結果能被執(zhí)行,失去了幻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